《存量与流量,投资与投机》这篇文章是我前两天写的,任何市场上的投资品都是实现个人、家庭、法人、组织、社会的经济态的增值工具,当然以增值为初衷的投资会在市场的风波下成为贬值的可能,这就是风险。风险不可控的状态无异于赌博,在这个时候,由于对投资的结果不能大概率预期,投资的初心就渐渐滑向了投机的心理。一旦投机心理出现,恐慌、焦虑、挫败感等等负能量的东西就开始控制了投资者,就像一个人被五花大绑后还想往前奔跑的感受。要想实现存量的富足态,就必须加强流量的投资注入。
我的本科教育是经济信息管理、研究生教育是经济学,进入到社会工作岗位第一份工作是预算财务软件的技术服务,第二份工作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工作,长期跟经济工作打交道的原因,让我做任何人生的决策都基于投资的心态而非投机的心态,因为已经看到了太多的失败,大企业也有、小微企业也有,但凡是想在市场上投机取巧赚快钱的人,后头的结果都不会太好。即便是在经济态上赚到了快钱,也在信息态上被掏空,成为了最富有的精神穷人。
从原生家庭到新生家庭,从经济断乳到财务自由,这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在社会上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条路上的效率和安全都决定于人才所受的全方位素质教育。如果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那么教育就是这个灵魂的缔造者和守护者。从原生家庭到新生家庭,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社会的赋予,受整体大环境的影响,即便个性化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被设计进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但终究是一个规模化批量生产人才的模式,同质化的情况就难以避免,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是成立新生家庭且经济断乳之后的阶段,因为经济独立是选择独立的前提,教育是需要资金的投入的。家庭支出当中教育支出的占比越高,这个家庭未来发展的潜力就越大,反之潜力就越小。
《国富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讲分工带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提升,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我们难免要选择参与的分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才往往得到高起点的分工,相对教育缺乏的人才获得的工作机会起点相对较低。这个分工的接受,往往对有的人而言是一生的轨道确定,生活的阶层就被渐渐习惯性固化,难以挣脱出来。因为劳动分工是全社会的事情,不因某个人的意志而转变。这正是我们小时候政治课学过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它造就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哲学认知。
现如今,一个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选择是就业、创业、再深造三条道路,每一条道路实际上迎接你的都是再教育。就业,是职场的再教育,很多单位都会有员工职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内部培训的机制,目的就是确保本单位的生产力可持续进步;创业,是全面发展的再教育,学校培养的是就业的专业人才,而创业人才要求是全才,因为做员工是自己不想干和自己干不了的事最终被别人干了,而做老板则是别人不想干或者别人干不了的事最终都得自己干,因为创业企业养不起闲人;再深造,是学校的再教育,提升自己的科研创造力,需要在研究能力上更加提升,所以无论硕士和博士都统统成为研究生,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的研究生人才。
马不食夜草不肥,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不被淘汰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大学四年后到45岁的青年时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发展,为教育自己加餐,因为只有个性化的素质才能实现个性化的社会分工。东山望着西山高,心生艳羡没有用,屌丝要想逆袭,穿越社会的圈层,实现成功换轨,必须加强自我学习。让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习惯,直到有一天复利效应的机制下,你成功了,背后留下的是你都会佩服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