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往往把“尊师重道”放在一起说,近似于认为尊师与重道是一回事。其实在我看来,尊师是一回事,重道则是另一回事。
先说尊师。
作为一种传统,尊师来源有三。首先发乎民间自愿。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师,正是那个“闻道”“攻术”在先的人,你要是不尊重人家,人家怎么会乐意给你“传道授业解惑”呢?其次,尊师来自圣贤的自重。一者,圣贤都好学,不尊师则无以学;二者,圣贤都乐教,不自重则道不传。第三,尊师来自官家的主导。因为人之所学,概而言之,不外“文武”二事,而“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老师的教育活动,其实是在为君王安邦定国培养人才,官家何乐而不尊师呢?
但是,这个传统也并非完美无缺,今人在继承时不能不“审问之,慎思之”,其中由官家主导的“尊师”尤其大有可推敲之处。
细参历史,撇开百家之间的门户之争,由官家主导的“尊师”,并非尊各行各业和各门各派的老师,而总是尊一派,贬众派。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古代是家天下,合乎君王一家利益的自然要呵护,不合乎君王一家利益的自然要打击;比较令人奇怪的是,很多“圣贤传人”在此过程中往往表现得比君王更加极端。比如秦代的李斯就尊法家而“焚百家”;比如汉代的董仲舒就“尊儒术”而“罢百家”,唐代的韩愈“一以贯之”,以孤勇者的姿态大力“斥异端,辟邪说”;比如明代一众才人就提拔儒师在修订《永乐大典》时大做手脚,比如清代大量学者就在为文字狱推波助澜……尊师耶?贬师也!可怜不明就里的小百姓们,恪守圣贤“天地君亲师”的遗训,岂不知他们所尊之师,不是官家的奴才,就是只会在“圣贤”们留下的故纸堆里扒拉找食的腐儒。老师们自己呢,只能按照统治者的口径“传道授业解惑”,因为稍有异说,便遭众人口诛笔伐,甚至被官家屠戮。这样的“尊师”,怎么能够焕发社会的创造力呢?
是故,由官家主导的“尊师”,固化的是等级秩序,培养的是奴才思想,维护的是封建礼教,阻滞了知识的创新,个体和群体人格的完善。如果我们今天还对“尊师”抱着这样的认知,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可惜抱有这样认知的人今天仍多如牛毛)。
窃以为,尊重老师的职业、人格和也许不无偏颇的独立见解,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敬佩老师的学养,听从老师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感恩老师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包容老师的生理或个性缺陷,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可谓真正的尊师矣。这种尊师,和一般性的尊重他人本质上并无区别,因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意即只要愿意学习,只要怀抱平等的价值观,人人可为我师,我亦可为人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教育永远在教人怎样做奴才的原点打转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完整人格和独立精神的“人”!
再说重道。
《说文》曰:“所行道也。”意思是“道”就是人走的路。路有方向,找到方向,走路才有意义,故不可不重也。——这是我对“重道”的望文生义。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道虽然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并不是道本身,这和《易经》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大意相近,是指超出宇宙万物之上的难以捉摸却又无处不在的本源性存在,用今天的话庶几可以称之为“绝对真理”。它通过万物的存在而有所显现,表现出来的却又不是它本身;它统御万物,却从不显现自身的形体,人们只能趋近它,却不可以找到它。人存在的意义,本质上就是探寻真理。“重道”就是重视对“道”的探求,就是敬奉“道 ”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重道,也可以视之为人的本分,甚至可以视之为人区别于其他万物的标准。也因此,曾子曰“任重而道远”——寻道的道路那么遥远,人类的责任重大啊!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诚哉斯言!
早在古代,从“道路”的意思,“道”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涵义,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规律、原理、原则、规章、制度、方法、态度、智慧、道德……比如“天地之道”“治国之道”“人间正道”“为人之道”“学习之道”“儒家之道”“君臣之道”等等。不管哪一“道”,都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探求的。但是,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道”特指儒家之道,而这儒家之道,又特指维护家国秩序的礼法制度;也是在这段时期,“尊师重道”中的“重道”就是恪守礼法制度的意思,这就大大缩小了“道”的外延,也随之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精神。
因此,今天谈“重道”,我们应回到探求“道”的本义及所有派生义上去,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端,也要将一些戕害人们性灵、阻碍社会发展的“道”清除干净。当下,以“道”的面目标榜的东西太多了,其中不乏应当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所谓“道”,它们在人际关系中虽然对谋求自己的利益一时有“实用”,但对整个社会却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比如“拍马之道”“鬼神之道”“君臣之道”“生财之道”等等,不过是打着“道”的幌子的驭人术,它们除了骗人损人以谋私,除了制造贪婪、冷漠、不公和腐败,别无他用。为此,我们对所有“道”的“重”,都理所当然地包含审慎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
最后简要谈谈“尊师”与“重道”的关系。
如果仔细考量,从古至今,不管是官家还是普通人,不管是挂在嘴上的还是落到实处的,人们之所以“尊师”,实在是因为“重道”(当然,这“道”也并非全是好“道”),是故“重道”在先,“尊师”在后。正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老师不以地位而尊贵,而以有“道”受推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是人的局限性,老师也不例外,所以古今中外“重道”与“尊师”天然地存在矛盾。怎样化解这对矛盾?我想我们首先要承认它,其次要对自古以来的“尊师重道”加以审视——作为一般性的原则,尊师重道的传统固然应该大加弘扬,但落实到具体问题,我们就应当具体分析和对待了。——尊师不是阿附,重道不是盲从。
所以,我们应赋予尊师重道以全新的内容:作为老师,应该在“求道”上下功夫,放出眼光,运用脑髓,力求自己所传之道是剔除了垃圾的洁净之道;作为学生,应该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放出眼光,运用脑髓,与老师一起寻道访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唤醒和激励,我们的个体人格才能得到完善,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光大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