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宇宙理想国亲子教育教育
论人类本质的延续——“混序式育儿”的启示

论人类本质的延续——“混序式育儿”的启示

作者: 红叶竹马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22:49 被阅读5次

    无论问题为何,答案都是爱。—— 芭芭拉·安吉丽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子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

    悦读会

    冬天的雨特别冷,在这样一个雨天里,我们来到一所小学的阅读吧,参加今天的读书会:《道德经》里的育儿经——混序式育儿。

    很感兴趣《道德经》这种东方经典与西方教育学、心理学的碰撞而耦合成的新物种。曾经,东方与西方独立发展,各自达到了高峰,如今,两者“远缘杂交”,生发出一些更有意思的种子出来。

    来到阅读吧,与老书友罗布林卡打过招呼,就看到一个很宽大的桌子,可以坐十几人,中间有个茶桌,可供泡茶。桌上早已摆满了花生、橙子等小点。

    带领者的性格往往会影响一个读书会的气质。罗布林卡是一个有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的女孩,同时,经常语出惊人,敢于涉入不同的领域。比如那天她讲“书店是肉体寄放的另一种形式”。

    大家列坐其次,各自介绍,然后就开始了今天的主题。我正观察着不同的人会有怎样不同的发声方式。其中有几位是IT人士,大多数是教师,也是孩子的父母,大家都对如何开展教育抱有很大的兴趣,很多的渴求。

    文明的本质

    分享之前,主讲人春梅老师让我们先看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人性》,算是一部喜剧,里面塑造了几个有趣的人物角色,一个是因分泌失调而变成了“毛孩”的女人丽拉,一个是想要教化动物礼仪的科研人员内森,还有一个是曾经在森林里像猴子一样生活的帕弗。这几天角色的设置本身就充满了碰撞,生物人、社会人、社会人中的生物人、生物人后来的社会化……影片借以探讨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的天性到底是什么?人需要被社会化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电影不短,居然全看了下来,而不是节选,这在以往的读书会是很少见的。一般来说读书会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都会自己节选影片的片段,而此次,影片自己似乎也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主角,可见主讲人对影片与本次话题的相关度之认识。

    好的影片确实是不言之教。它有种“思想实验”的感觉,因为社会学实验很难做,用真人做实验是不人道的,导演就透过影片,在脑海里做了一场实验。

    生物人在影片中通过像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一样的方法进行被教育,最经常使用的方法是电击,这个在心理治疗上也有用。最后生物人成了社会人,他懂得了人类社会的那些游戏规则,这里作者暗示,文明包含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规则。

    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其中有一部分在《人类简史》里讲得明白,就是虚构的故事,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人类得以组织起来,从而胜过任何一只单兵作战的动物。

    不仅如此,虚构的故事使得人类的社会群体数量可以极其庞大,而不仅仅是一般生物社会限定的数量,再加上人类位于生物链的顶端,这一切都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的力量增强了。

    写到这里,我有些迟疑,到底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大,还是病毒,或者是昆虫?曾经有句名言说:人类创造文明,白蚁吃掉文明。但至少在哺乳动物界,没有一种生物比得上如今的人类。

    因此文明一发不可收拾,从中东开始几千年就征服了全球,用了比其他动物更少的时间。

    在这个文明化的过程中,人类本身也被“体制化”了,深受文明的束缚,在不少社会情境下,人类活得远远不如其原始时代,《人类简史》说道:人类奴役动物的同时自己也被奴役了。

    然而这只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另一部分,就是人们对生活的乐趣、享受,一般我们所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比较正面的东西,物质文明方面,人类获得了比其他动物更多的物质资源,人类每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数都在递增,人类还在不断开发新能源;精神文明方面,人类创造了许多的艺术形式,其中许多已经融入生活,许多在呈现时能使人的精神迸发出火花(尽管其原理还不明确)……

    所以对于文明的思考,也需要阴阳两面地看待。

    在文明异化人性的同时,不少人也在崇尚返璞归真,这正是社会大发展底下的逆流,令人惊奇的是,不少伟大的思想家正是反文明化的先驱,如柏拉图认为过去的时代才是“黄金时代”,孔子崇尚上古,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近代也有梭罗等人。

    “混序”

    但是,为什么人类社会竟这般一往无前呢?远远超过了过去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设想,柏拉图的秩序化的“理想国”也从未实现。

    其中一个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生物本身“负熵化”的趋势。众所周知,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一个整体走向“熵增”的宇宙,但生物界却好像一片孤岛,一个偶然的回落。

    当然,热力学第二定律能否推广到全宇宙,现在还不好说。但这个世界确实充满熵增,人类要时时克服外在走向混乱、不可控的趋势,熵增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可以说就是困难,就是问题。人类时时需要奋斗来解决这些问题。

    混序又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一种秩序与混乱的和谐统一。迪伊·霍克认为:健全的组织应该是开放的,是居于“混沌”和“有序”之间的“混序”组织。如果不能保持组织的开放性,它将会按熵增原理逐步衰退为稳定状态,成为“死”结构。

    可见生命本身是“生”与“死”的结合,是“混沌”和“有序”的统一体。小至人类个体,大到整个人类社会,都可以看作一个“混序”体。

    组织本身需要一定的混乱度来保持多元性、自由度、开放性等,这确实是复杂系统的共同特点。

    教育的本质

    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个人类探索本质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明白人类至终的价值所在,我们如何进行教育呢?

    打个比方,你培养了一个孩子,最后家产万贯,按理说这应该很成功了。可是你却很悲伤,因为你认为孩子去从事“艺术”更有价值。

    再比如说,我们要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教育,文化看起来是很虚的,不能立即生成价值的,但是为什么我们世世代代让我们的后代传承她?

    所以你如何教育,本质上体现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涉及哲学探讨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是谁?

    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参差多态,因而在人类社会也出现了多元化,前面讲了,这符合生物到人类的一路演化。

    因而,在多元化、相对自由的社会,人类应当如何选择,就特别重要。

    幸好,我们也不是盲目的,因为有些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的指引,那就是孩子的天赋。

    天性具有共通性,如趋利避害、自我满足、自我保护等,但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性,即每个人展现的可以发展的空间,这些就需要家长静心观察。

    有的孩子反应慢,但是感受力强,有的孩子则相反,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幸好这是一个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不然有些孩子岂不是一辈子都得不到社会认同?

    然而话说回来,文化本身也像一个过滤器,会过滤掉某些天赋的人,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的国民性,就可以说是我们的文化过滤出来的。

    因此孩子的生命中的确需要认同和尊重,说白了,就是爱。

    古代中国那么多能工巧匠,为什么没有诞生近代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化氛围所致。

    可见爱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爱本身是类似光一样的能量,植物得到了光,便能进行光合作用 ;人得到了爱,便能迸发一系列的动力,创造出原来创造不出的事物。

    然而爱需要克制,爱并非一味泛滥,如同光暴晒了也不好一样。爱作为一种能量,要起到熵减的作用,需要持久、中庸地给予。

    所以“混序式育儿”提出了“虚、弱、柔”的理念,尽可能少干预孩子,避免妄作为,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采取由内而外的引导式教育。

    要避免不合理预期、避免情绪转嫁、避免自己原地踏步。

    这三个错误我们经常犯,因为我们做不到“无心”,我们常常在意一些事,别人的看法,自己的面子,而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每个人的故事,又怎么会一样呢?

    小结

    人道是天道的赓续,修道谓之教。教育是修行的过程,是我们和孩子一道在修行,只是你正好多走了一些路而已。孩子也在教育我们,不是吗?

    春梅老师最后提出了动态平衡学习法,步骤是觉、知、行、评、思、变,联系到我最近学习的“刻意练习”模型,就是观察,发现规律,采取行动,然后评测,进行反馈,再进行调节。

    爱是有克制的融合,而学习是无边界的创新,而教育是一生的修行。主讲人分享之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又是一次自身世界泡沫破碎的过程,然而无创便无新,打破原来的边界,你的视野会因为别人的汇入而更加宽广。

    这次的读书会,让我们找回了过去学生时代对知识的渴求,也让我们反思自己一路如何被教育过来了,既是认识自己,也是在生命里继续前行,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分享。

    Ps:一首诗,作为结尾。

    谁把那团精神的火塞进一个躯壳呢

    我在回忆我走过的路

    而此刻我正成为另一个人的回忆

    生命一代代生发

    如同火焰不断点燃

    爱是最伟大的传承

    点亮了一整晚的宇宙

    与天合一

    找回自己

    一处瓦尔登湖

    无数隐藏的故事

    歌声轻轻唱

    在何处停止

    和宇宙同生同死

    不息长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人类本质的延续——“混序式育儿”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qrc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