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弟弟失恋了,他的爱情随着高考的收尾结束在这个夏天里。
或许早就结束了,只是我前不久刚知道。
他说:“姐,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
我突然想起村上春树的一段话: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可以想象在失恋的阶段,他是如何一边学习,一边挨过那段痛苦的时光。而一个人的成长恰恰是在痛苦被催熟的,对于情感的理解,对于自己的认知,对于生命的态度,都在不知不觉中转变。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必定有它的意义。
万特特曾在《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中说:经历的意义并非定义你,而在于指引你。
可是真正又有多少人,会将经历视为引领自己的一笔财富呢,而更多的视为一种压力,在庸常的岁月里,逐渐成为失去自我的人。
前几天看了则新闻,无比的震惊。一个女大学生为了合群,竟然跑到医院要求截骨变矮9厘米。在她周围的圈子里,大家的身高都很低,而她166cm的身高显得格外突兀。
大夫无法理解她的做法,我们常人也无法理解。
一定会有人骂她傻,一定有人无法理解她的执念,就像我无法理解我弟弟一个大男孩执念要点雀子的问题一样,几个雀子真的影响美嘛,对于三十岁的我来说,完全不会。
可是青春期时,我也在满世界的找医院,既能少花钱,又能帮我去除脸上的斑斑点点,那一个微小的雀子,在我微小的世界里被放大了无数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爱美,不仅如此,因为在那个阶段,还没有独立的价值观,人生观,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身边的亲朋好友,便会随着周边人的意见,评价来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点掉那一颗雀子,似乎就有可以瞬间变美,如同神仙水一样。那个女大学生以为截骨9cm,就可以拥有与朋友一样的能量,一样的价值,一样的美丽。

归根到底,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卑,当依别人的评价为参照物时,那自己不过是周边人拼凑起来的混合体,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力量。
想要完全摆脱世俗,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本身就很难。而这条路也要走很久,够远才行。
其实我以前是个没有主见,特别在意外界评价的一个人。
而我的性格内向,也决定了遇到糟糕的事情不向外发泄,就只能选择自我攻击,这样所产生内耗的时间就很久。
敏感、自卑、内耗,怯懦,几乎成为了我身上的代名词。
那些曾经痛苦的经历,如同张开血盆大口,时不时发出呜呼的悲鸣,刺痛着我每一根神经,厌世的情绪在青春里激荡,自我的折磨在生活里回响。
我不爱这个世界,就如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爱我一样。
当我开始写作,将曾经遇到的不公、痛苦以小说方式呈现,将过往一点点复述,重新走进故事,重新审视事情本身时,我终于明白经历就是一种财富,就是一份特殊的礼物。
当我开始阅读,找到了共鸣,产生了共情,经历加上阅读的感悟,对于自我的认知得以修正,对于世俗的偏见改变了视角,对于淡漠的情感得到了诠释,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态度。
当我成为了妈妈,重新里理解了生命,大多数的爸妈,都在倾尽全力将孩子围在自己安全的羽下,只是精力有限,爱有限,时间有限。
对于我来说,经历是什么?
是一种和解,我放弃了自我攻击,我不再为难自己,不再事事对别人有要求,仔细想来,生活里多少鸡零狗碎的矛盾,不是因为我们对于别人有要求,有期待,才滋生了许多的负面情绪呢。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往事的经历很容易被人贴上标签,而我们真的要用上很大的力气,才可以一点点的揭掉。
我们很怕与别人不同,如前面提到的女大学生一样,害怕不合群,其实成为一个不合群的人也挺好,只要内心不孤独,喜欢独处,就拥有很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何尝不是一件喜事。
熹文说:
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如果你正处于二十岁出头刚刚步入社会的时期,你会遭到更多的言语“轰炸”。
有人会质疑你,有人会嘲讽你,有人会指责你,就像是《人间便利店》里白羽说得一样,“我明明没给任何人添麻烦,只不过因为我是少数派,所有人就能轻易地强奸我的人生。”
不要被经历所定义,不要为了合群委屈自己,我们要做自己,要做不一样的烟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