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人格统一性理论认为,孩子在学校所表现出的行为偏差,并不是学校环境导致,而是孩子人格中潜藏的问题在学校环境中,又尤其是在与同学的自主交往中显露出来。新的环境或者没有大人监管的环境,孩子人格中的问题最容易显露出来。
要纠正和帮助孩子减少行为问题,老师要做的不是针对行为进行严厉压制和惩罚,这样做只会导致孩子在恐惧心理中以小心防备的心态将这些行为暂时掩藏、压抑起来,这并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反而会在孩子后面的成长中留下更大的隐患。孩子的行为都有内在根源,所以老师要做的不是打压行为,而是追根究源,要追根就要回到孩子的最初人格形成环境和条件中去。影响孩子人格形成的初始环境无疑是孩子成长的家庭,包括孩子与亲密家人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纠正不当行为得追根到孩子的家庭,又尤其是孩子的父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尤其今天的父母都爱学习,都以自认为最好和最适宜的方式在教育和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所以,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出现行为问题,若老师要在父母身上去追究问题根源,这往往会引来父母内心极大排斥和不快。“我是如何如何用心教育我孩子的,我怎么可能有问题?”这是父母遇到孩子问题时普遍的内心独白。这也是老师想要帮助孩子纠正行为问题时,遇到的最大阻碍。
其实,父母的这种心态是人之常情,谁会接受突然而来的追责? 毕竟,一个人要看到自己,尤其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是最不容易的。这时,老师的沟通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与家长沟通并真正有效地帮助到孩子,这也是老师特别需要思考和学习的。很多老师就被卡在这里了,甚至带着赌气的心理,想:“好心跟你说你孩子的问题,不接受就算了,又不是我的娃!你都觉得没问题,那我也就不把问题当问题。”老师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还击,孩子的问题便真的会成为更大的问题。家校沟通也就成了“沟”而不“通”。
说实话,家校沟通真的挺难做,因为老师往往觉得费力不讨好,当然这也要排除部分老师带着极强的个人情绪,对孩子的行为问题进行一刀切式的家庭问罪归因,而不是以帮助为目的。做好家校沟通,老师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要想帮助孩子,就得帮孩子找到行为问题的心理根源,要找到心理根源就得帮助孩子父母打破思维的屏障,正视家庭和自身的问题和局限,以便在自我改变中改善孩子形成类似问题的心理成长环境。要帮助父母,老师得接纳父母的不自知和不得已,因为任何一个行为背后都有其存在的心理合理性。
万事都逃不过一个“以心换心”,我相信:真心,真诚,是可以被感受到的,谁又会拒绝真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