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在怀玉姐姐书中的“四尊”教育理念里读到“尊物”一词,我便把它放在班级规划非常重要的位置。
“万物皆有灵”,每个外物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要做到尊重自己、他人,还要学会尊重外物,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在对待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上,更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公德心。而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上,则能直接体现一个人对生命是否尊重与热爱。
真好,开学第三周,“尊物”的教育契机集中出现了。
一、小小文具我尊重
“王老师,你们班孩子太厉害了,已经把戳橡皮,玩铅笔,升级成用一把尺子,两个橡皮,组装成发射装置在课堂玩开啦!”今天找我反馈玩文具问题的,是数学老师,这已经是近期接到的第三位老师的反馈了。
除了担心孩子在课上不能专心学知识,更让我感到忧虑的是孩子会因此养成随意对待物品的坏习惯。
一次发现玩文具情况后,我口头警告孩子:“再这样玩我就没收不给你咯”。结果孩子竟然下意识回答我:“没关系,我家还有很多呢!”
瞧,现在孩子们的家庭条件普遍不错,已经不是把小小文具视若珍宝的年代了,这样的警告,显然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同时,如果继续采用“要珍惜爱护文具”的说教方式简单禁止,还极有可能引起孩子的“禁果逆反”,因为基于他们的生存经验,真的很难理解这个家里一堆,爸妈随时给买的文具有啥可珍惜的。怎么办呢?我又把目光投向了绘本。
这次,我挑选的绘本是《小蜡笔大罢工》。
在皮亚杰的心理年龄发展阶段说中,2—6、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泛灵论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即儿童无法区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一朵云、一个娃娃在儿童眼里都是可以像人一样有生命会思考的。我决定试着利用这一特点,来做德育的尝试。
课上,我们一起读了绘本中12只蜡笔罢工的理由:有总是被用来给大型动物涂色所以不高兴的灰色蜡笔;有用处太多以至于总是无法休息的红色蜡笔;有讨厌被涂出界限外的强迫症紫色蜡笔;有“衣服”被扒了不敢出蜡笔盒所以很生气的杏色蜡笔.....罢工的理由千奇百怪,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原来我们常用的画笔,是这么有脾气的呀!这个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深入解读的教学点,不过今天,它只是我课堂的一个引子,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读完后很容易将文具盒中的文具一并拟人化。
故事读完了,我抛出了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文具盒里的文具也会罢工,大家觉得理由是什么呢?
PPT上,出示的是班级中孩子们玩文具的真实场景。有把铅笔切出一道道痕迹的、有拿文具组装成玩具的、有给橡皮戳洞的......孩子们一看到这场景,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纷纷举手创编。有的说“你把我切疼啦,我要罢工!”有的说“我是帮你划线的尺子,可不是弹射工具,我要罢工!”
看着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一堂课并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表达欲望。于是,马上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请每位孩子回家后都以文具的口吻录视频,说说罢工理由。给每个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进行充分的自我教育!
晚上,微信群果然十分热闹。在家里,孩子们更放松,编起故事来形式多样,创意十足。有和父母一起角色扮演互动的;有以访谈形式表现的;还有编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链,说自己文具盒里的小尺子被气得决定离开文具界,再也不为人类服务了......在孩子们的展示中,我发现,原来除了我看到的几种情况,这小小文具还暗藏了“一百种”玩法呢。
天真的孩子啊!其实,我这个作业,可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表达,促成孩子的自我教育。当孩子们回家完成这个作业的时候,嘿嘿,不就正在用另一种形式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可能会怎么玩文具,爹妈应该如何检查文具确定他们的听课状态嘛。当然,老师的这点小“心机”,小小的孩子是不会发现的!
孩子们展示告一段落后,我与各位爸爸妈妈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分享了“尊物”教育的重要性,让各位大朋友理解,为何我要为这毫不值钱的小小文具开设专门的德育班会。有了父母的齐心助力,家校同一阵线,我想,孩子玩文具的坏习惯很快就会被新的尊重文具的好习惯所替代。
据本周观察,班级玩文具现象明显少了,偶尔有几个注意力不集中下意识玩儿的,提醒一句“要罢工啦”也就迅速改正了。今儿因一个孩子上课戳橡皮把它暂时没收,要是搁往常孩子可能根本不会主动来要,因为随时能再有一个。但这一次,一下课,孩子就主动来找我,非常有礼貌地与我道歉,请我再给他一次机会,将橡皮还给他,并向我保证一定好好爱护文具。我想,这样的变化,一定离不开父母和我统一教育理念后的要求。
接下来,我准备再通过安安姐姐推荐的小游戏“文具大搜救”,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爱护文具、珍惜文具、通过收纳更好保管自己文具的能力。小文具,大德育,愿美好的品质能伴随孩子终身!
二、小小生命我尊重
我们班级由科学实验室改造而成,在我眼里可以说是一年级宝贝的天堂了!位于学校一楼,有大面积可供孩子活动的空间,门口还有美丽的绿化,真是赏心悦目。但一到雨天,问题就冒出来了。
“老师,有人拿石头砸蜗牛!”“老师,有人抓千足虫”“老师,那里有一只晒干的蚯蚓,是被XXX踩死的”......当雨后土里的小生灵纷纷跑到路面上,这样的告状便不绝于耳。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伤害它们的孩子一部分是觉得这么做就是好玩,把这些小生命当成娱乐的玩具,另一部分则是模仿着同伴去玩,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小学低年段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在形成但极不稳固,明辨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非常需要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
诚然,蜗牛、蚯蚓、千足虫只是非常微小不起眼的存在,但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接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对世界有自己独一份的贡献,凡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也应该要始终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我想,很有必要寻找合适的教育途径,带领孩子们学会与自然对话,与万物共存,并由此将平等尊重、珍爱生命的德育理念渗透。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依旧没有比绘本更合适的切入途径了。因此, 在这节班会课上,首先,我和孩子们分享了绘本《蚯蚓的日记》。
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发现,哦,原来小蚯蚓在地下也有自己的家和家人;小蚯蚓也要上学,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经常吃作业;小蚯蚓智慧不少,还会钻空心面做项链;小蚯蚓的家里也和我家一样贴满成长的全家福;如果站在蚯蚓的视角看,我们这些人类的小学生可太庞大啦,一只脚下来可能要了它们的命呢......虽然蚯蚓很小,但是它说,妈妈的话很有道理,即使所有人都忽略了它,地球不会忘记它。因为它一直在用自己的微小的力量给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呢。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有了绘本这样拟人化的表述,孩子很快就和小蚯蚓产生了共情。我借机出示早操拍摄的千足虫视频,当时孩子们正在踏步,一只小千足虫路过,如果它回家后也写日记,会写些什么呢?
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的思维马上被激活,有的说“今天我来学习做早操啦,可是我没有手,只有脚,这可怎么办?”有的说“哎呀,这些脚太可怕了,我得赶快躲起来!”还有的说:“人类小朋友你们好,我想和你们一起上学!”
小小问题过渡,让孩子们马上把教室门口的小生命和刚刚读过的《蚯蚓的日记》联系起来。这时,我带领孩子们进入课堂的第二环节——昆虫/动物法庭引思考。
在这一环节,我请孩子们参与角色扮演。我告诉孩子们,昨天,一位蜗牛妈妈、千足虫妈妈和蚯蚓妈妈把几个小学生告上了法庭,可是她们不会说话,谁来帮帮他们呢?善良的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原因啦,纷纷举手尝试。
“我的小儿子昨天被石头砸死了,我还给他做了香喷喷的饭菜,可是它再也回不来了”“我女儿昨天出门上学,被一群小朋友围着,还有人要踩它,它吓坏啦!”
孩子们的表情逐渐严肃,有的悲伤,有的低下了头。
“孩子们,我们能为这些小生命做些什么呢?”我问。“不伤害它们!”“不打它们!”“如果看到它在路中间,把它放回草丛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道。
我肯定了孩子们对小生命的爱护,也提醒了大家,小昆虫身上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如果一定要帮助它们,必须用纸巾,也要记得消毒洗手。如果是非洲蜗牛,千万不要碰,它有坚硬的壳,只要你不故意伤害它,它会保护自己的。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生道德上的自律,实现自我规训,即用自己的信念和理解来管理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瞧,虽然我没有颁布任何不许伤害小动物的班规,但现在的孩子们,却自个儿明白了这个道理。
课堂的最后,我与孩子们分享了“21天无壳孵化小鸡”实验视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再次直观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布置了小作业,请孩子们以任意小动物、小昆虫的口吻,结合其习性特点,创编图画日记,展现不同生命的日常,呼吁大家保护小动物。
到这里,这节班会课就结束了,但是,班级尊重万物,热爱生命的系列活动才刚刚起航。接下来,借助班级生命成长共同体的力量,我将联合我的教育合伙人——家长大朋友一起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教育实践机会。比如,我们班级的菜园子建设已经初具雏形,下周起,我将带领孩子们通过守护小种子的成长再次体会生命的奇妙,感受地球资源的来之不易。我也希望在疫情稳定后,孩子们能有机会多多参与到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著名的文学家、美学家蒋勋认为,人的智慧并不一定从书本知识中来。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但他可能不如田间耕种的一个农民更有智慧。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如果不能回到生命本身,生命快乐与不快乐与知识无关的时候,它会变成负担,不会变成真正使你生命喜悦的原因。
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很多人照本宣科去解释这句话,去解释“仁者”。殊不知,仁,最本源的意思就是一颗种子,追根溯源,这句话说的,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照拂与尊重。
希望孩子生发出人生的智慧,我想,那就先从尊重万物,热爱生命开始吧。这也是除了道德品质养成外,我对“尊物”教育必要性的一些形而上的思考。
这个课间,孩子们都开始学会尊重小动物,不打扰它们再进行观察啦! 小蜗牛,你今天回家也要写作业吗? 路上太危险啦,我来送你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