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对思维方式的形成,思维方式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如何左右行为等问题深感兴趣,并进一步研究了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和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1.1思维方式影响观点,观点左右行为,总之思维方式决定行为
2.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要改变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2.2.改变自己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从而改变看问题的看法,来指导纠正我们的行为。
3.作者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
4.作者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成绩运动等方面很差时,他决定从自身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作者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4.1.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特色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与其在某个短板领域懊恼难过,不如先勇敢的正视和接受这个现实,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多积极探索,从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再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短板领域,用自信和坚定的信念去向它迈进。
5.作者认为即使他可以玩弄手段使他人投他所好,为他卖力,因他发奋,和他惺惺相惜,然而一旦他品德有缺陷——比如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就无法获得长远的成功
5.1.现如今有些人通过学习人际心理等,来改善人际关系,比如表情学,行为心理学等,通过学习沟通技巧确实能改善人际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目的。我认为真正的长久的良好关系还是重在真诚,捷径固然方便,但未必长久。
6.作者认为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7.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打破法则,只能在违背法则的时候让自己头破血流。”
7.1.法则比如公平原则,诚信与正直原则,服务原则,潜能原则等
8.作者认为个人魅力论之所以让大家趋之若鹜,就是因为它号称能够让人们跨过事物成长的自然过程,迅速而轻松地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关系成果丰硕的圆满人生。
这种华而不实、“暴发户” 式的论调,无异于鼓励不劳而获,即便获得了所谓的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9.作者认为通常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的大有人在。
10.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求知的第一步
10.1非常赞同,勇敢的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虚心学习请教,弥补自己的无知的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