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我组织了树人有约读写团队教师们参加了一次在长沙举办的“首届教师写作大会”。组委会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博士、《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杂志社社长、《中国教育报》记者文学博士张贵勇等知名专家进行讲座。
为了给团队教师带来更好的资源和学习机会,我给《教师博览》杂志社社长写了一封信。如下:
尊敬的方社长:
您好!冒昧打扰,我代表重庆树人有约读写团队鼓起勇气大起胆子来与您沟通。
我是重庆树人有约读写团队的发起人廖娟老师。
查看添加方社长微信的日期,是2021年的5.1节。那会儿,重庆树人有约读写团队成立还不满百天,我到处寻觅着如何带领团队老师们提升写作水平。
在无意的阅读中,寻得《教师博览》公众号文章下的一个号码,就添加了微信。冒冒失失地以为您是编辑老师。结果您告诉我,“我是社长。”
顿时,我被吓了一跳。社长?掌门人哟,这样天南海北随意添加好友吗?我有些不敢相信。我既兴奋又有些惶恐,兴奋的是居然在汪洋大海中碰到了《教师博览》《江西教育》的社长,惶恐的是为自己的冒然行为感到一丝不安。
添加微信后,向方社长学习写作,成为了我翻朋友圈的日常。我默默地拜读方社长微信里的文章。特别是那连载的写家乡故事的文章,特别打动我。我感受到了您家乡的风土人情,世故冷暖,也体会到了方社长的诗意与胸怀。
今天,我想向您汇报一下此次读写团队参加7月19日长沙的教师写作大会学习的情况。
前几天,我与组委会成老师沟通达成协议后,开启了这次教师写作大会学习的组织工作。
经过宣传和组织,目前我们团队考虑线上参会学习。其实,我很想组织老师们来现场参会,与专家们见面沟通学习。无奈学校事务脱不了身(一把手脱产学习一年,我代理校长事务一年),再加这两天疫情又在反复。我们还是决定在线上参会学习。
目前,我们组团参加学习的老师共70人。大家的学习热情蛮高,都希望能从专家们那里得到写作的秘诀,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希望自己坚持写作也能写出好作品,有朝一日能成功发表于《教师博览》和《江西教育》。
树人有约读写团队的老师们坚持着每月读一本书,每周更一篇千字文。今年上半年,团队老师陆续在《教师博览》原创版上发表了三篇文章。一篇是廖娟老师的《尊重是一缕明亮的阳光》,一篇是龙泉良老师的《难忘那份情》,另一篇是梁晋祺老师的《原谅他54次》。老师们在《教师博览》上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团队教师的写作热情,增添了写作动力。
在号称教育界的《读者》杂志的《教师博览》上发表文章成为了老师们心中的期待。
这次教师写作大会中,看见有《教师博览》的方社长专门做指导,大家更是翘首以盼。
一个自发的民间教师写作团队组织学习,在资源和资金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制约。不过,现在的后疫情时代,学习变得十分方便。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一根网线和一颗愿意学习成长的心,就足够了。
在这里,我想有个不情之请:方社长能否与树人有约读写团队教师连线,对我们作一些具体指导,解答老师心中所惑,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团队里有三个在长沙工作的老师,有一个还是雨花区育新小学的副校长。我想请其中一位来现场代表树人有约读写团队见见您。
其三,我们建立了一个教师写作大会团的微信群,能否把社长大人拉进这个群里,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呢?
不知是否合适?请方社长多多指导。不当之处敬请方社长海涵!
团队老师们已经成为了《教师博览》的忠实读者。
谢谢!打扰了!希望能收到方社长的回信。
重庆树人有约读写团队 廖娟
2022年7月16日晨
没过多久,我真的收到了《教师博览》杂志社方社长的回信。同时,方社长也加入了写作大会团的微信群,给老师们分享了更好的学习资源。同时,方社长也把自己的微信名片推送给大家。
一时间,老师们也与方社长成为了微信好友。这就是资源共享吧!老师们纷纷向我道谢。
只是想去面见一事被搁浅了,因为疫情原因,方社长也不去现场授课,改为了线上授课。
感谢方社长对树人有约读写团队的支持!
团队教师们,加油吧!用文字记录下你对教育的思考,为自己的教育生活留下美好的足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