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军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自保而全胜”;提出了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求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本篇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提出在战争中实行进攻与防守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二,提出应先认清必胜的形势然后用兵的原则。第三,强调善于用兵的人应该重视“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严肃法度,以造成我方必胜的形势。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本篇的主导思想。孙子认为,创造条件,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在这个前提下,去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才能取得胜利。
“胜兵先必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历代兵家都很重视“先胜后战”这一谋略。怎样才能“先胜而后求战”呢?首先要创造制胜的条件,其次是要把握胜利的时机。有了制胜条件而又能及时把握它,才是正确运用孙子的谋略。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修道保法”是领导者“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法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 兵势篇
本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指挥才能,造成和利用态势,出奇制胜地打击敌人。《地形篇》讲的是客观物质力量的积聚,《兵势篇》讲的是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这两篇是紧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姊妹篇。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子在认识论上,反映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本篇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阐述在战役上用兵打仗必须注重四条:一是部队编制有序,管理严密。二是旌旗鲜明,号令严肃。三是善于运用奇正结合原则。四是善于避实击虚。第二,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命题,并加以阐述。第三,造成正奇结合、出奇制胜态势的关键。第四,结论:善于用兵的人重视依靠和建构一种必胜的态势而不苛求于下属,他们选择将领也是善于“任势”的人,所以打起仗来就能像从高山上往下滚动圆石那样势不可遏,战无不胜!
本篇首先提出了四个范畴:分数、形名、奇正、虚实,也是用兵作战必须掌握的四个环节,这是发挥军队力量的关键问题。
“奇正”是一个从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和兵力运用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指的是作战方法与常法。所谓正,在指挥系统上,正面开战、公开挺进、实力围歼为“正”;所谓奇,指灵活机动用兵,应变而出奇,如出敌不意,攻其无备,侧翼迂回,两翼包抄等等。在“奇”与“正”的关系上,孙子重视“正”,“凡战者,以正合”,也就是说,不了解正,不懂得一般的作战规律与方法,就不能与敌对峙;但又强调“奇”,要“以奇胜”,只有出奇才能制胜。奇离不开正,正是奇的基础。
第六篇 虚实篇
本篇主要阐述作战中的虚实原则,特别是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
本篇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总论实行虚实原则的一般前提。第二,提出并论述关于虚实原则的基本方法。第三,论述战争中侦查敌方虚实情况的步骤与隐蔽我军行动的要诀。第四,结论:兵形像水。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本篇的主旨。“致人”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是不被敌人调动。孙子认为,指挥作战要争取主动,避免被动,这是战争指导上的重要原则。军事斗争的最高艺术,莫过于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谋划,根据兵法准则,对敌方的兵力、形势、计划进行分析、筹划。意思是,通过认真分析判断,以求明了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长短。“策之”的目的在于料敌料己,以决定作战大计。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着,谓之神。”孙子明确地强调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高明的将帅应该根据敌情的变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这样才能克敌制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