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太过片面,是对子孙的道德绑架。今年我对这句话有新的认识——这句话里的“后”,是人们老年时的依托,是精神和身体上的陪伴。
奶奶因脑溢血中风瘫痪,导致左半身无法动弹,行动很不方便。这几年一直和爸妈在新疆,妈妈全职在家照顾。今年将她带回家过年,交由大伯抚养。
大伯是一个脾气暴躁、性子急的人,他对外人很严厉,我曾亲眼看见他将啤酒瓶往自己脑袋上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母亲却无微不至,让我体会到“孝”字为何物。
“孝顺”两个字只用语言表达太过苍白,人们在说某某人孝顺时,总喜欢加上事例。如他每个月给父母寄多少钱,他又带父母出去旅游,他给父母买了一套新房子。
大伯的孝顺,不是他给奶奶多少钱,也不是他带奶奶出去旅游,而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
今年的团圆饭是在大伯家吃的,因此在他家住了好几天。因此,我切身体会到这种关心和金钱无关,只因时时刻刻地记挂和陪伴。
奶奶行动不便,需要人抱着去上厕所。奶奶每次想上厕所,她不好意思说,大伯却总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她要去厕所。
晚上睡觉时,他替奶奶单独准备一张小床,为了方便她上厕所,给她做了一个简易的坐便器。
大伯总是第一个起床,为她整理床铺,给她打洗脸水,让她洗脸。吃饭时,大伯会留意什么是她最爱吃的,并在第一时间夹给她。
过年,串门的次数很多,如果能不去,大伯就一定会留在家,给奶奶做饭。如果是必须要去的亲戚家,他吃完饭也会比我们先离开,回家给奶奶做饭,陪她聊天。
他也会轻斥奶奶随意吐痰、扔垃圾,但总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她所需。因为他的孝顺,让家里的每个人都明白孝顺的意义和家人的重要性。
大伯的女儿,我的堂妹,比较任性叛逆,说话带刺,可她对奶奶很好,她用自己的方式在关心着奶奶,不明显却亲切。
在爸妈和大伯一次聊天中,我偶然听见他说:
“在我看来,小孩可以有脾气,可以任性,但对老人必须孝顺,对家人也要有礼貌。要是谁不懂礼节,无论是哪个,我都要整人。”
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浓浓的亲情,那种暖是什么也无法替代的。今年回家,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就是亲戚啊。”
此刻,我似乎才明白她想要向我表达的是什么。从我记事以来,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孝顺”两字,是在妈妈的身上。
外公在世时时,因食道癌吃什么吐什么,日渐消瘦。有一次他说想吃南瓜稀饭,这个时候家里面并没有南瓜。
妈妈得知在十几公里外的地方有买南瓜,早上五点就起床,带着我走路去找南瓜,找到后又匆忙赶回来给外公做饭,外公最后也是一口未吃,妈妈从未说过一句。
在路上我问过妈妈为什么,她笑着回答说:
“他是我爸爸,我做这些也是应该的呀。”外公去世很多年了,那个清晨我却记忆犹新。
年味越来越淡,过年不再是一件让人期待的节日。只是,我依旧盼望回家,渴望团聚。家人陪一年就少一年,这些时间是无法弥补的。
昨晚,雨下很大,晨起,阳光刺破云层洒下来,照得全身暖洋洋的。
眼前是爸妈与姥姥、小妹相对而坐,话家常,偶尔听见几句笑声,朋友圈满屏都是抱怨工作不在状态的无奈,我为此刻的闲暇感到惬意。
雨后的空气很清新,极目远眺,满山坡的绿映入眼帘,竹林后传来鸡鸣声,姥姥说它在报喜,今晚你们又有鸡蛋可吃了。
今年家里来的客人很多,比现在热闹多了,我独爱此刻——陪在家人身边,听她们谈笑。
孝顺不等于陪伴,但没有陪伴的孝顺是最大的不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