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朋友圈的某企业的销售总监发了一个短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两个拿着棉花糖的人,打赌谁能快速的吃完,先吃完的人可以赢得桌子上的钱。结果其中一人快速地把棉花糖捏成一小团塞嘴里,赢了赌局。
不过,重点不是在于视频的内容,而是这位总监发了一句话。“努力很重要,好象思维更重要。时代不同了,换个思维去努力。”意思是说,做一个有想法的聪明人更好。
春节期间,舌尖上的中国3开播,再一次引起舌尖上的大讨论,各种声音一涌而出,差评一片。好似舌尖再也追不回当年的风光,为了蹭上这个热点,燥动的写手、作者、媒体们开始各种挖空心思地把舌尖3剥了一层又一层。这点倒是像极了上面那位总监所说的“时代不同了,换个思维去努力。”
舌尖3的播出一夜间火了章丘铁锅,一时间,国产章丘的锅好像胜过了德产双人立的品牌。但传统手艺跟不上光一般的网速。守艺者们不得不拒绝接单,主动要求退款。可这根本就拦不住浮躁的跟风者,线上抢不到,就到线下,翻墙都要进去抢到一只平时他们根本就不会关心的铁锅。
国人疯了,因为抢到锅才是聪明人的胜利。
笨的人往往只会傻傻地看着人家,还搞不清状况。
金庸笔下有个郭靖,是个笨小子。他出来必定伴随倒霉事一大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家伙,最终成为:侠之大者。
这世上还有一位笨拙之人,他的学生李鸿章却曾经当着他的面说他“儒缓”,就是反应有点慢,意思就是笨。曾国藩自己承认自己愚钝,打仗时“结硬塞,打呆仗”,平了太平军。
每个人孩子时期其实都是笨拙的。笨拙诚实,但上进好学,只不过在一天一天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好的,也学到了坏的,慢慢不再笨拙了,不再诚实了,也开始偷懒耍滑了。既然每个人天生都拥有第一的资质,那就应该找到他,他才是让自己活得最舒服,最受人喜欢的人。
笨拙的根基是诚实。
笨拙诚实,“拙”就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去做,不玩机巧;“诚”就是实心实意地去做,不偷奸耍滑。
创造过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也同样说出了这样的话,他说,他喜欢的人,是在企业里笨拙诚实的人,他们有着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爱,他们爱家人,也象爱家人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相信只要所有的人都这样努力地去老实诚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企业就会越来越好,自己也会越来越好。这是被人称道的日本匠人精神。这种精神成就了日本经济神话。
当下的我们所歌颂的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拙诚。就是一种有价值的精神。舌尖3火了章丘的铁锅,一晚订单爆涨6000倍,每一口铁锅需要锤打3万6千次,每个匠人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当锤打的声音止息,衰微的也是铁匠们的生命。”
被市场与机械制锅所取代了两年的手工铁锅,因为他们的拙诚精神却使他们赢得了新生,从停业倒闭到拒绝接单,守艺者们终于喊出“洛阳纸贵,章丘无锅”的胜利之声。是因为舌尖3?不全是,是因为在这个浮夸浮躁的社会缺乏的就是这种实实在在的锤打精神。
明代大思想家吕坤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能称上英雄豪杰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聪明才辩是受人羡慕,但也是百里挑一。唯有厚重品格人人都可以做到。所谓的深沉厚重往往看上去傻傻的家伙,通常都是拙诚之人,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转换思维而丢弃的。
你的资质多高真的无所谓,你聪不聪明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用心去训练自己,用勤来补拙,用诚来换巧。如果自己不曾拥有实力,变换只能带来蹉跎,唯有不玩机巧,诚实锤炼,才能换得自身的锐变,才能成为不惧变换,才能熬得住,熬得过,才有出众的那天。
做个笨拙的人又何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