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众生如同那一群忙忙碌碌,来回奔波的蝼蚁,其中有几个能清楚的知道那一只是自己。
人类本是群居动物,生下来便受环境和群体中其他个体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大多数的人便附和着,一生随大流,到最后,都没能活出个所以然来。
有少部分人在忙碌和奔波中停留下来,开始认认真真的思考,观照众生,观照自己,然后得以从模糊中窥见一二生命的因由,并有机会选择了更符合自身意愿的人生方向。
作者写这本书,大概是出于这个缘由。
《36岁,人生半熟》是一本随笔集,由27篇文字质朴而美好的短文构成,每一篇里包含着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阶段性体悟,作为大理新移民代表,作者宽宽和丈夫本来是在北京发展,在事业发展稳步上升的时候,选择举家移居大理。
书中主要讲了在移居大理之后,作者的生活变化、心理变化以及对生命更多的认识和体悟,个人认为本书的思想中心是“专注”和“放下”,而这二者的关键又是充分认识自己。
正如作者书中所说:对每一桩应尽之事,都全力完成,再尽力放下。
对每一桩应尽之事,都全力完成,也就是在做事时的专注,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沉浸感”。
不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不论我们做任何事,只要是应尽之事,都应该尽量做到100%的沉浸其中。
沉浸其中,最大的好处,应该就是可以让人心无挂碍。
当琐事缠身时,一件件去理清完成,不起对闲适的渴盼。当无事可做时,享受身心的静止,不会在头脑中生出计划和对忙碌的渴求。
需要赚钱时,不穿着情怀的外衣;追求情怀时,尽量少计较得失。
作者之所以在36岁这个人生半熟之际,可以放下原来的生活工作举家移居大理,原因就是在此前的十来年之中,她和丈夫都曾经用力而专注的生活过,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北京赚钱发展这一件事,他们可以说是“全力完成”了的,所以在人生的转折点来临时,他们有机会和条件去选择“尽力放下”。
放下其实更需要勇气。放下,意味着离开曾经熟悉的环境,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去。意味着和曾经辛苦付出过的、打拼过的一切告别,也许还会面临众人的不解甚至来自很多所谓关心自己的人的压力。
所以,我们需要充分的认识自己,从而具有强大的内心定力来面对这一切。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作者在书中大概提到两种方法。
第一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一张纸,写出自己一生最想做的事,无论多么荒谬,不要停,直到那个灵魂所向的事出现。
第二种: 想做自己——见到自己——能做自己。
目标导向:我想要——去做——获得(现在以为的)理想的生活。
存在导向:我是谁——去做——成为独一无二的我自己。
尽量用存在导向去引导,这样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所以,每个人来个这个世间,都是带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的,只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任务和使命是什么。
一直觉得,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人,就是去和写这本书的人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各自交换各自的在这有限人生里的所得,所思,所感。
或许在那么一瞬间,会有彼此暗自契合的欣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