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衰老与死亡,关于生命最后阶段如何处理疾病、如何处理老年安顿问题的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具有很现实的意义,给人启迪。这本书翻开我的记忆,去年我们一家经历了亲人的离去,到父亲把爷爷接回家照顾他,到最终决定送他进入了泰康之家,让他能够在那得到最好的照料和生活。我碰到的事,一个个在书中遇见,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不是中国人问题,在美国同样是问题,不管从人们迫不得已不去养老院们,到最终面临疾病,生命的最后一程到底如何走完啊,我都大致觉得美国人和我们的生活选择无太大差异。作者提到,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国家极度贫困,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第二个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们求助于卫生保健系统,往往在医院逝世。第三个阶段,国家收入攀升到最高水平,即便患疾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比例又增加了。而我们正在过度到第三阶段,在美国 ,45%的人在临终关怀亲人陪伴中离世,越来越多有条件的人选择在老年之家辞世。这也是中国的趋势,随着老龄化老年人口最大的国家,我们如何处理父母养老,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医生和现代医疗,这本书给了很多实际案例。
这本书作者阿图是一位印度后裔医生,他的父亲从印度移民到了美国当医生,阿图生活在美国波士顿,最终也成了一名外科医生。他的文章不仅触动奥巴马,也得到芒格的赞赏。在书里,作者讨论三大话题,临终医疗,护理和养老。作者一开始就用他妻子奶奶的实际案例介绍美国老年人的生活,独立居家养老到最终没有自理能力崩溃去依赖疗养院。作者随后再从身边病人和朋友案例剖析了美国从疗养院到养老院到辅助生活概念到老年之家的发展历程和不断演变中每个创始人的初衷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如同我爷爷居住的老年之家,就是这个发展的产物,老年人希望有独立自主权,他们想要有家的感觉,不应该只从子女角度,只宣扬安全标准。好的生活是享有最多独立性生活,里面的工作人员把你当朋友而不是病人,不是只会叮嘱你吃药的护士。这里应该是像社区一样. 一起交谈吃饭玩牌。而养老院里面的员工无疑对工作有着不同的信念和期盼,那就是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那,那里死气沉沉。
随后作者谈到了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在大限来临之际,该做什么。作者通过他父亲的经历的阐述及其他实际病历,并对于善终关怀的观察,他洞察到,无论由于健康不佳所致还是年龄,随着能力的衰弱,使老年人生活变好,往往需要警惕认为医学干预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干预修复和控制的冲动。在书的后半篇章,作者写了父亲在发现肿瘤时候做的正确决定,由于担心手术后的担忧超过肿瘤本身的担忧,他父亲没有立即手术而是等待他认为行动不便后再动手术,四年后,等他行走困难威胁到他生活必须能力的时候,才决定做这个手术,当做这个手术后,很成功。但选择接着一个选择,肿瘤穿刺显示他的肿瘤恶化相对缓慢.医生认为做化疗可以治疗并且新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副作用,虽然他父亲很有玉祁,但最终听取家人意见,进行化疗,但结果他的生活状态差了很多,反应很大并且肿瘤没有缩小。他什么都没好转。在生命最后,父子进行了艰难对话,最终他们选择善终服务,父亲不愿意瘫痪,在家接受善终服务的效果让他父亲安宁平静,甚至体力恢复到可以多走很多路,作者亲眼见证了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的做法的效果。本书给我们对待生命最后以启示,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作者明确几个结论,我们对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除了安全和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事项,建构个人故事的机会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
本书具有现实思考意义,我们如何规划自己的老年,如何和亲人建立艰难对话,理解人的真正需求,我们如何坦然离开世界,话题虽然承重但不可避免提前思考,每个人的生命故事由自己书写,正如西塞罗两千年前写的论老年里所说的:我的智慧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我追随自然这个最好的向导,对她敬若神明,遵从她的命令。现代医学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临床医生唯一害怕犯的错误是做得太少,然而,做得太多对一个生命具有同样的毁灭。我们在一个变得更好的社会里,对于生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再次重新得到反思和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