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变老了?

作者: 药山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16:05 被阅读0次

    妈妈有一次出门逛街,出门的时候兴高采烈的,回来时却脸色黯然。我连忙问她怎么啦。她很郁闷的说:

    我上公交车,竟然有人主动给我让座,难道我真的老了吗?

    这话让我不禁莞尔。不过细细一想却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们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变老呢?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所以我们会唱着“发如雪”,想象着和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的滋味,以为这就是幸福。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书籍《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教给我们真正变老是一种什么体验,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变老,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作为世界级畅销书《活在当下》的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他不断衰老的当下,提醒人们:

    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我们都将会老去,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从容。

    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


    前段时间,有关APP很是火了一阵子,通过自己自拍的相片,看到自己苍老的样子。
    或许是鬓间多了几绺白发,或者眼角多了几丝皱纹,再或者仅仅是多了一块老人斑……
    很多人用,并且发布在朋友圈。我却不认为这就是真正变老的样子。
    因为,变老,不是青丝渐渐变白,而是矫健的脚步逐渐蹒跚;
    不是眼角的鱼尾纹渐渐荡漾,而是无论怎样揉眼也看不清楚书本的字迹;
    不是老年斑增加,而是记不住的事情越来越多,想起的事情,都是30年前甚至更早的故事和故人……

    作者拉姆·达斯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因为年轻时的离经叛道被辞退,却出版了《活在当下》这本畅销书,让世人关注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关注自身的灵性。不管认不认识拉姆·达斯,活在当下这个词已经随着那本书脍炙人口。那么,活在当下的人,和学习一个会老的人,是否有冲突呢?
    我们活在当下,不总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悔恨,也不总是未来不确定而焦虑。但我们毕竟人人都会变老,从生命的开始走向生命的终结。这是一个单维度的,不可逆的过程。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对老人非常的尊敬,就连公交车、地铁上,也都在说: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似乎每个人都很忌讳变老这个事实。甚至把“老”和“死”划等号。很多人去世,不说死掉了,而是说“老掉了”。古人对于老人的态度也是滋味儿混杂的。对于自己的韶华逝去感到可悲,对于美人迟暮感觉可怜,而另一方面,保持一种态度上的尊敬以及心理上的敬而远之。

    老人的价值


    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老的恐惧往往纠结与两点:

    • 对死亡的恐惧
    • 对无能的恐惧
      后者甚至强于前者。
      作者在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中也坦诚:

    当今文化塑造的观念是让你认为衰老是一种失败,只有神奇的科学和商家才能拯救我们。我们绞尽脑汁地对付鱼尾纹、眼袋和小肚子,拼命的与不可逆转的老去趋势做抗争,但注定只有两个选择:健身和美容,为的是抓住青春的影子;或者是落荒而逃,伤心不已……

    古人感叹: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很多老人,吃饭都特别少,而且生怕别人说自己吃的多。似乎是担心别人说他老了没用了浪费粮食。
    很多人在办理退休手续以后,因为心态改变,导致生活作息的改变,感觉一张紧绷的弦,突然松了下来,反而不适应,甚至因此生病。的确,当人变老以后,往往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精力也大不如以前,力量和健康状态也和年轻时候相比有所衰退。

    在以信息为重的社会里,老年人就像过了时的电脑,无人问津。

    但作者强调——这并不代表年老没有价值。因为,智慧是人生中难道几样不会随岁月流逝而减少的东西。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就是在承认自己会老的基础上,为自己人生的毕竟阶段做好准备。如何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呢?作者给出了四条建议:学会服老、学会依赖,接受孤独,直面死亡。

    服老,进入一个新阶段


    服老,不是屈服,而是接受。接受自己已经变老的事实。不管是白发渐渐,还是成为祖父祖母,或者办理退休手续,再或者已经可以享受老年票的优惠。这些标志告诉你变老的事实。我们必须接受客观规律。作者拉姆·达斯说他自己一开始也很难接受自己变老这个事实。一直到六十多岁还不肯服老,不是和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一起玩冲浪,就是去和年轻人一起打球,甚至和他们比赛搬砖。
    主观上的不服老导致身体的受罪,如果依然不肯服老,精神上更会因此痛苦不堪。
    所谓服老,并非是感叹自己青春不再,然后时时处处要求让座,要求享受老年人的特权与待遇。这里说的服老,强调的是尊重客观事实,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

    学会麻烦别人


    对于老年人,最怕的是担心成为累赘。之前曾经看过中国农村自杀报告。对于重病失能的中国农村老人,因为担心成为子女的拖累,因此在自己还有行动能力的时候,选择自杀。甚至,老人们之间还交流自杀技巧:

    药儿子(服毒)、绳儿子(自缢)、井儿子(投水),都比得上亲儿子……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仅仅农村,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城市早晚也会迎来失能老人越来越多的现实。对于年轻人来说,当然要做好准备,对于老年人自己来说,更要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去准备毒药、麻绳或者物色自杀的地方。而是克服“不依赖他人”这个心理障碍。
    如果你从来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这就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爷爷生前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个倔老头八十多了,还自己感觉身体强健,到处散布,不但不让人跟着,连准备好的地址电话记录卡也故意不带。终于有一天走丢了,还倔脾气的不找人问路,急的家人四处寻找。一直到深夜,他竟然跌跌撞撞的走出十几公里,从市中心走到市郊,幸好警察把他接到派出所里,才算安全回来。
    作者在书中强调:

    从灵魂的角度看待依赖别人这件事,你会有一种释然感。你看到的不是深陷在无能中不能自拔的自我,而是灵魂间相互付出关爱。

    的确,学会麻烦别人,让自己坦然的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老人“成熟”的标志。至少,不会像我爷爷那样令人担心了。

    体会孤独


    当人慢慢变老,对于夫妇来说,虽然新婚时候的誓言是:

    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终究会面对另一半离去的那一天,甚至朋辈逐渐凋零,儿女晚辈忙于工作,自己感觉尤其孤独。
    作者告诉我们:

    我们改变不了老去的身体,但能缓解寂寞带来的痛苦。

    学会做一个寂寞的旁观者,觉察到自己寂寞的苗头,让独自一人的时刻,变成心灵上的空灵机会,不再顾影自怜,而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寂寞,就不再成为自己恐惧的一种痛苦了。

    直面死亡

    老人总是忌讳谈论死亡的。想要学做一个会老的人,面对死亡,是我们成功毕业的必修课。有人期待死后有来生,有人期待死后有阴间,也有人因此信奉宗教。在印度修行多年的作者看来:
    死亡是心灵治疗的最后一个疗程。
    柏拉图临终前,弟子求他再留一句忠告,他说的是:

    死一回看看。

    陆游在自己的诗里面说:

    死去元知万事空。

    至少说明那他还没死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死亡存在着三大疑问:

    • 怎样才能度过临终那一段时间?
    • 临终那一刻会有什么发生?
    • 我死后会发生些什么?
      无数宗教经典中有各种描述,对于,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来说,这三个问题,同样也是需要思考的。但是,作者告诉我们:

    拷问死亡,不一定非得有个答案。当你探讨这些重要问题的时候,你也就是在坦诚深入的改变自己的生活。

    变老以后,有时间去思考这几个问题,万一那一天真的到来的时候,或许,我们的心态会由恐惧,变成好奇。


    前一段时间,有句很火的话叫做:

    “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这句话颇有些人产生共鸣,很多媒体也刻意的报道此类现象,只是,做这个论断的人,似乎没有想过自己,也会变老。其实,会变老的,是人,无论好坏,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雨打风吹去。所以,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让自己从发觉自己也会变老那一天开始,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感受世间的喜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变老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yl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