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07战友的文章婚姻育儿
孩子的任性,到底是个啥?

孩子的任性,到底是个啥?

作者: 依书成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12:37 被阅读137次

    在大人眼中,任性的孩子都是一样的: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耍小性子,哭闹不止,撒泼打滚,家长好说歹说,就是软硬不吃,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家长被弄得精疲力尽、苦不堪言。

    面对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听之任之,干脆孩子说什么就满足什么;有的家长装作视而不见,反正无论随熊孩子怎么折腾,我自岿然不动;有的家长实在忍无可忍受,大声呵斥,甚至棍棒相加。

    孩子安静了,或因满足了,或因折腾累了,或因害怕了。

    以前,我只是隐隐感觉到这些方法似乎哪里不对劲,但到底哪里不对劲,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有时候一着急我也会用这些方法。

    直到看了一系列育儿书籍后,我才看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而不是真正去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只想尽快走出眼前的困境,而不是站在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寻找应对措施。

    任性,从孩子的视角看和大人的视角看,可能截然不同。

    1

    从大人的视角看,孩子的任性是无理取闹。

    前两天,闺蜜跟我诉苦,孩子做作业老是不专心,东搞搞西看看,闺蜜批评了她两句,她就开始受不了,朝闺蜜大吼:“你别说了!你烦不烦?!”然后开始跟闺蜜冷战。闺蜜想跟孩子好好谈谈,孩子却一副压根不想说话的样子。闺蜜郁闷地说:“我都是为了她好,她怎么就不领情呢?”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害怕他们犯错误,所以我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千方百计地想避免他们犯错误,走弯路。于是,我们经常以爱的名义告诉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等他们犯了错,我们又以爱的名义指责他们怎么这也错,那也错,然后给他们的行为贴上标签:任性、不懂事、捣乱……

    其实,我们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这种教养方式恰恰证明了我们自己不自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传统观念、早期生活经历的影响就会占据上风。

    经常有很多家长振振有词地对孩子说:“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但我知道什么是对你不好的!”实际上所谓的“知道”有可能只是大家口口相传的所谓“经验”,也有可能只是家长儿时所受的教养方式而已。

    当我们用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教养孩子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呆板地用普遍性的经验去解决特殊性的问题,必然会受挫。

    2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任性是排斥的,排斥归根结底是源于内心的恐惧。

    没有人喜欢负面情绪,对于负面情绪我们有着天然的抗拒,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其压抑或转移,看到孩子哭闹,我们开始心烦意乱,只想尽快结束这种不快。对待孩子的任性,无论是听之任之,还是视而不见,甚至是拳脚相加,我们都只想赶紧把眼前的“麻烦”解决掉,让他们不要再烦自己!

    我们总是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以为只要看不见了,问题就解决了,但实际上,问题不会因为你看不见而消失,它依然存在,它会以各种变体呈现,比如孩子不再任性哭闹了,但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不再寻求父母的关注了,转而变得自暴自弃……

    我们总是过于关注眼前的事情,被当下的困境困住了手脚,蒙蔽了双眼,以致于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总是放在孩子不当的行为上,我们就没法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需求,更别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了。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法找到正面和成功的方向。

    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并不可怕,父母大可把它当成是一个机会,一个跟孩子交流感受、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

    3

    从孩子的角度看,任性可能只是对大人的模仿。

    我们埋怨孩子任性,殊不知,虽然孩子表达任性的方式很多种,但或多或少都带着父母平时处事的影子。

    前两天,我闺女带着我儿子在客厅玩,儿子总是把玩具扔到地上又不收拾,闺女说了好几遍,儿子仍然无动于衷,最后,闺女气极,说:”你再不收拾,我就把你的玩具都扔了!“在旁边的我听了,震惊的同时也后悔不迭,这不就是我平时跟闺女说得最多的话吗?闺女的处事方式完全就是我的浓缩版啊。

    蒙氏教育法认为,孩子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和内在秩序,慢慢认识世界的。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触摸、感知,形成对事物的感知力,进而通过不断的重复,积攒经验,这些经验进而影响孩子认识整个世界。

    孩子最先接触的人是父母,互动最多的也是父母,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孩子通过模仿我们,探索世界;通过与我们互动,建立与外界的情感连接。

    如果家长长期在孩子面前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一遇到什么事情就大发牢骚,推卸责任,指责别人,那么孩子就会有样学样,遇事总认为是别人的问题,觉得别人就应该满足自己。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不但没法获得对事情的正确认知,而且会视无理取闹为理所当然,任性,在孩子看来当然也是正常的。

    4

    在孩子看来,任性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屏障。

    父母是孩子最坚固的屏障。孩子越害怕这道屏障倒塌,他们就越想努力维护好这道屏障,哪怕是用家长不喜欢的方式。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变得任性。

    有时候孩子一不听话,家长就受不了,批评指责,孩子一开始会顶嘴,想要用这种方式扳回一局,重新赢得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大多数家长看到孩子顶嘴,就会进行更严厉的批评,于是孩子只好用沉默抗议。

    现在的孩子聪明而敏感,他们不但能看到我们的行为,还能看到我们行为背后的情绪。我们平时与孩子的互动,早已使他形成了固有认知。他知道,自己做哪件事,家长会高兴,做哪件事,家长会生气。所以,很多时候只要我们一开口责备孩子,还没说俩字,孩子就开始抵触,不耐烦。不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听,而是因为长期积压在心里的对类似事情的不快体验,让他感觉到自己的屏障正在经受威胁。

    在孩子看来,只要能阻止家长的批评指责,他就觉得自己的屏障还在,那么哪种方法管用,他就会选择哪种。

    5

    有时候,孩子任性,是因为正当需要没有被满足。

    有一天,我带儿子去公园玩,他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枪,非要买,我说:“家里那么多枪呢,不买了。”他死活不干,又哭又闹,最后,无奈,我只好给他买了一支。后来我问儿子:“为啥不玩家里的枪啊?”儿子说:“家里的枪一点都不好玩。”

    我开始反思,的确,很多时候带儿子去买东西,儿子说想买这个,我总说那个好,一开始儿子兴致勃勃,后来就兴趣索然,最后买了一堆玩具回来,也没见他玩几次。

    我们总是习惯以成人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行为,然后将自认为最好的建议强加给他们,更悲催的是,还不给他们反驳的机会。

    人终身都在寻找归属感。当孩子的需要长期没有被满足时,他就会缺乏归属感,他需要寻求别人的关注来弥补内心对归属感的缺失。

    任性,就是寻求归属感的一种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儿童将来能给世界带来什么贡献不重要,成人对儿童的价值判断也不重要。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儿童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处境,设身处地用他的观点来对处境进行解释,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儿童。”

    也许孩子的某个要求在家长看来匪夷所思,但在孩子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的行为不一定符合逻辑,但这就是孩子发展的规律。

    真正懂教养的家长会遵循孩子发展的规律,勇于接纳孩子的不完整。即使在孩子任性的时候,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孩子平等的权利和共情的关注,并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正确姿势。当他积攒了大量的正向行为,那么他与外界是相通的,他就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育人就是育己。当家长学会了拥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拥抱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任性,到底是个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rzv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