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余老师整理了不少资料。想到自己竟然从没有真正了解歌行体。下面是从网上查到关于歌行体的资料。
“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乐府诗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歌行体有除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十五从军征》放在一起,可以体会一下汉乐府与歌行体的不同。
这首诗,余老师设计的活动是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
一、朗读,读懂课文内容
学生读课文,老师指正。老师读,学生听,听读音,语速,语气。
老师补充注释。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补充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疏通课文,要能够做好补充注释,既能解决学生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难字难句,又不能让学生失去锻炼翻译文言文的机会。补充哪些字句,要用心。
二、朗读,读清全诗思路
这里有个细腻的朗读指导。
“第一节:咬准动词,节奏稍快,表现狂风袭人的紧张气氛,仿佛身临其境一样。
第二节:读的时候要有缓有急,表现出诗人焦急的情态和无可奈何的心情。特别要读好“叹息”一词。
第三段:读出层次,要一层深一层地表现诗人的暗淡心情和沉重愁虑。
第四段:声音洪亮,读出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读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个朗读指导值得好好品味。
学生朗读品味,教师指导。
多角度理解文章思路:可从“概说段意”的角度来理解全诗思路;可从“作者心情”的角度来理解全诗思路;可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思路。
(多角度表达对课文理解,既是文章理解,也是语言表达,还是思维锻炼)
三、朗读,品评人物形象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品评人物形象--根据课文来说话,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诗中句子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诗人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