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6cf490b87ff21cf1.jpg)
今年的夏天十分漫长,酷热难耐,如果有人让我找一个避暑的地方,我定会推荐甘南郎木寺。这里是第一个也是到现在唯一一个,让我在盛夏穿上了冲锋衣的地方。
郎木寺的海拔高度在3480米以上,地处高山峡谷地带。据资料记载,这里极端最高气温是2010年7月25日的26.2℃。7月份常年平均气温12.4℃,昼夜温差较大,晚上只有4-5℃,所以不穿厚点的外套,在雨天或是夜间,你就直接呆在客栈的房间里,不用出门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6a48cb6b533adad4.jpg)
确切地说,郎木寺不是一个寺院,而是一个地名。它是甘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的一个小镇,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藏地古镇。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河将小镇一分为二,南边属四川省若尔盖县,北岸归甘肃省碌曲县。这条小河,当地人称为白龙江。
在这个街巷和寺院加起来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有两座寺院,在甘肃的是达仓郎木赛赤寺,在四川的叫达仓郎木格尔底寺。格尔底寺是四川阿坝地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辖有18座分寺。几百年来,两座寺院香火不断,成为安多藏区著名的宗教文化圣地。
郎木寺镇的居民以藏族牧民为主,同时杂居着一些汉族和回族居民,两个省份相互融合,三个民族和睦共处。在格尔底寺的入口处,有一座清真寺,蓝天白云下高高耸立,与浑圆的佛塔相映,十分罕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dfa9d3c78d745b33.jpg)
郎木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48年,相传是莲花生大士降伏妖魔的地方。“郎木”为藏语“仙女”之意,因其山洞中有岩石酷似玉女,民间认为仙女所化,故名。郎木寺属甘肃省管辖的区域叫“郎木寺镇”,属四川省管辖的区域叫“纳木寺镇”。其实“郎木”与“纳木”对于藏语来说都是一个含义,只是为了在行政区划上易于区别。
郎木寺和拉卜楞寺一样,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但它们在建筑风格、宗教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拉卜楞寺的建筑群更壮观一些,而郎木寺的自然景观却更胜一筹。
郎木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圣地,也是一个生态旅游胜地。小镇群山环抱,林木茂密,景色秀美。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榻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之间。此外,郎木寺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所构成的美感,得到了海内外游客尤其是西欧国家游客的青睐,同时更是摄影师拍摄和画家写生的理想之地。
郎木寺的两座寺院规模宏大,僧人合计有1000多人,占小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民居与寺院完全融合。2005年3月郎木寺被甘肃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年10月又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魅力名镇”,2012年被国家环境资源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01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郎木寺膜拜者眼中还有更多的小标签,譬如“东方小瑞士”、“诗意栖居”、“梵天净土”、“世外桃源”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b1c070bb698ed093.jpg)
郎木寺的清晨最让人留恋,破晓时分,整个小镇都会被一层薄雾笼罩,隐隐约约,浪漫而又神秘。曙光中,煨桑炉和白塔旁已有了藏民在煨桑和转经。寺院前,年轻的僧人们正缓步走上山坡。空气中透着丝丝凉爽,让人几乎忘记了这是在盛夏时节。
郎木寺镇处在山、丘合围的一片狭长的河谷地带。东南面是光秃的红色石山,每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红石崖上时,便形成一道红色的长城,当地的人称它为“红山”。西南面是林木葱郁的大峡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则是岩石裸露的高山。
站在山坡上可以俯瞰整个小镇。寺院的建筑风格独特,红墙金顶的寺庙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围着寺庙零散分布的,是分不清属于甘肃还是四川的民居。主人用石墙或篱笆围起院子,远远看去,就像草地上的一个个“童话世界”。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过着平静而安宁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24dcdbc817c6a312.jpg)
那依山而建,金碧辉煌,恢弘大气的是赛赤寺。赛赤寺错落有致的殿堂、屋檐、房顶都使用鎏金工艺,金色的寺顶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而隔江相望的格尔底寺相对古朴了许多,没有流光溢彩的金顶,而是低调的银色,殿宇也松散地散落在山坡、河边。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红袍僧侣隐现在松林绿地之中,颜色鲜明亮丽而又和谐。
在通往佛塔和寺院的小道上,有人手持并轻摇转经筒,不停地走着。在藏区,每一座寺庙,都少不了众多的信徒前去膜拜,每次身临其境,我都会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他们长年累月,永不停息,转山转水转佛塔,从他们身上,能真正领会到什么叫做虔诚,什么叫做执著。
在郎木寺镇,你体味到最多的应该是休闲和随意。在隐秘而小众的山谷、河川之间,给人以格外的宁静和安心。高原的天空总是那么蔚蓝,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桑烟,在整个小镇弥漫。置身于云雾缭绕、群山怀抱之中,面对飘舞的经幡、古老的苍柏,金碧辉煌的寺院、错落的僧舍,耳边传来阵阵喇嘛的诵经声。我们在山顶,拍下了这钟灵毓秀的山川小江,肃穆庄严的寺院佛塔和参佛路上的虔诚信众。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baccbe4f4157f0be.jpg)
郎木寺,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天堂,古道的交会口,也是多元文化交融与发展之地。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郎木寺的名字就已经被西方人所知
“这块土地本身和它的整个地平线一样无与伦比。藏区的天空确有它独特的趣味,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划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点缀着彩色的斑斑点点,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在地平线的远方,那儿是块无名地,惊奇便由此而生。”在埃克瓦尔的笔下,郎木寺是一个“神”创造的迷人天堂。
很多人知道,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香格里拉”闻名于世,是因为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作的《消失的地平线》,这本书掀起了西方人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其实,在甘南的郎木寺,也是因为一本书而名扬海外,并引发了西方人前来寻找的热潮,这本书叫《西藏的地平线》,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埃克瓦尔。
希尔顿从来没有到过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里关于香格里拉的描述纯属虚构。与之不同的是,埃克瓦尔不仅到过郎木寺,而且还在这里生活过多年。更为奇特的是,埃克瓦尔是一名基督教传教士,竟然在盛行藏传佛教的郎木寺扎根生活下来,并用充满感情的笔墨,向世人描述了这个人间净土美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或许,埃克瓦尔没有想到,经由他的“神”来之笔,一个微缩版的“香格里拉”开始传遍世界,并引发了世人对郎木寺的诸多想象与寻访。
1926年5月,埃克瓦尔穿越岷山,抵达郎木寺地区。自从第一眼看到郎木寺,埃克瓦尔就被征服了。眼前,郎木寺的种种建筑点缀在山丘溪流之间。站在赛赤寺对面的观景台,一幅奇妙的景象浮现眼前:西侧,火红的丹霞地貌像瑞士的城堡一样富有诗意;东侧,连绵的山脉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雄伟。
“几经挫折和多次拖延,藏族人才最后答应让‘外国人’在郎木寺居住。1930年秋,我与妻子、儿子终于在一个贸易点的临时住宅居住下来。我们以郎木寺为根据地,在这里度过了5个春秋。后来,我们暂时离开藏区,在美国待了4年,1939年又返回郎木寺。”从1930年开始,埃克瓦尔用藏名“喜饶宗哲”,在郎木寺执著地传播基督教。
回国之后,埃克瓦尔念念不忘在郎木寺多年的美好生活,将笔记整理,出版了《西藏的地平线》一书。书中记录了作者一家在郎木寺居住的生活经历,描述了藏族人的生活、习俗、情感、信仰,向世人展示了一方美丽的人间净土。这本书唤起了西方人对郎木寺的向往,《纽约时报》评价这本书是“一本在许多方面都具独到之处并令人迷恋的书”。
现在看来,埃克瓦尔的传教工作显然不算成功,如今的郎木寺已完全看不到基督教的痕迹。当年埃克瓦尔们在郎木寺致力弘扬的基督教,早已烟消云散,片羽不存。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f51043414f9ae478.jpg)
在历史上,郎木寺地处唐朝和吐蕃统治区的边界,这里是松洮古道、洮岷古道和唐蕃古道支线青海道的交汇地带,其地肥良,纷争不断,吐蕃想尽办法要得到这块“九曲之地”。北宋时期,中原与辽、西夏、吐蕃诸部三面为敌,战马需求量极大,马匹主要来源于黄河首曲的“河曲马”,郎木寺正是黄河首曲的门户之地。可以想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作为交通要道的郎木寺曾是多么热闹和喧哗。
如今的郎木寺,经历过荒凉和繁华,见识过兴盛与战火,看尽了悲欢和沧桑,送迎着僧人和过客,千年的驿站也早已湮灭。它以一种宁静的姿态,定格在川北甘南这片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上,恬淡优雅,悠闲从容。郎木寺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浓郁的宗教氛围、秀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最终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9e37972432bcdd78.jpg)
万里赴西蕃,山深远世喧。
寺前烟袅袅,云外鹫鶱鶱。
昨夕问禅理,今朝悟佛言。
欲寻清净土,何必去桃源。
当最后一缕阳光从寺庙的屋檐溜走,寒意便随着夜色悄然而来。此时,天空中月如眉,又似弓。寺院民居间的万家灯火在呼应着即将布满夜空的繁星。有人说,这是一处没有喧嚣的地方,也是一处最纯净的乐土,这里有令人敬畏的神灵,也有令人震撼的信仰。这里是郎木寺,一个远离俗世的地方。
“现代社会给人的负担和压力太大了,人们失去了最淳朴的东西。这么多人不由自主来到郎木寺,实际上是寻求与大自然的交流、寻找生命的感觉、寻找自我,对很多人而言,来郎木寺已经成为他们内心本源的追求。”李可染之子、著名画家李小可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36366/52f60abcbfe1d961.jpg)
小镇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晒佛节。平时郎木寺十分清静,几乎看不到有多少人在街上行走,一切都是慢节奏。藏族人的信仰与民族文化,基本上都是从藏传佛教延伸开来的,他们一心向佛,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甚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所以在这里,僧俗生活悠然自得,处处洋溢着佛境的安详与平和。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是的,放空自己,释放自我,这是解压最好的方式。没有了功利心,也就没有了忧虑和烦恼。也许,岁月缓慢、时光静好的郎木寺镇就是物我两忘、身心栖息的藏地桃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