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江南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年轻时,苦苦临摹书法家们的字,一次梦中用手指在媳妇后背上练字,媳妇醒了,拿手指戳郑的脑门,说我有我的体,你有你的体,你怎么不在自己体上练呢,郑当下醒悟。一直学他人,却没想过找自己的风格,于是转而找自己的体,后来写的字被称为“板桥体”,自成一家,算是没辜负自己媳妇当初戳他脑门。
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昨天和设计师聊到设计理念。公司新建,风格未立,从logo到产品细节,都需要设计。一年下来,出了20多本书,但是整体来说,颜值不高,拿到高手面前,妥妥地会被嫌弃。于是同事请来高手指点,把产品摆出来,先就被数落了一通。
说到的细节无数,但归根结底是理念的差异:品牌传播理念、设计理念、产品理念,甚至这间公司的使命。产品达到一定高度,都是基于理念的先进性。比如聊到书的版权页、封面社标的使用,这些在读者看来,是不大关注的,但是看时美与不美,是能觉出来的。如果简单粗暴,读者虽然未必能说出来哪里不对,但常看书的人就是觉得别扭;如果动了这些小心思,老司机们也会发现。所有的美都是相同的,因为它们要遵循类似的法则,比如黄金分隔、颜色与情感的对应、色系的统一性等,而不美的东西,各有各的丑法。
举个例子,昨天从设计师那里学到,对于标的使用,要注意不要侵犯它的领空,保留足够的空间给它,各个模块的内容和谐共处就好。如果硬性规定标使用的尺寸、间距,导致设计要迁就它,未免就舍本逐末了。标志的使用当然要有规范,但它是为整体性设计服务的。
昨天聊完,今天看到一本新书的样书就崩溃了,因为给切口留的空白太少,以至于看着页面太满,这就是空白被字侵犯了。看到这样的书,想死的心都有了。
所以,总的来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风格,关于书,像果麦、未读、后浪的书你一看就觉得舒服,就想拿起它。所以我开始寻找自己的体,我们的书要做成什么样,才是酷的、读者喜欢的?从封面到版式,要遵循怎样的理念和基本规范,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整体?颜色的使用、字体字号的调整,要怎样才能彼此更好地适配?
做别的事,道理大抵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