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祠兵 内家心理学 2019-1-3
《为什么是毛泽东》读后感
《为什么是毛泽东》,作者任志刚,是老师二年前就推荐给同学们看的书,2018年9月再次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同学们要看。我知道,这本书里的人生智慧肯定是足够的强大,才会让老师有许多感悟,并要求同学们也要看。这本书我以前看过一次,有些体会,但没有总结,时间长了,也就忘记了,今年9月初,打算把这本书再看一次的,结果也没有做到,现在,借这个作业机会,我要怀着认真的心,积极地去看。我的体会也作陆续的记录如下:
智慧在方方面面表现为顺序而非取舍。
曾经有的书说“断舍离”是一种智慧,就是果断地把一些东西舍弃了,不再去想它。许多东西倒也真是可以舍去的,但也有一些东西是不能舍去的,都是要去做好的,比如工作中有许多工作内容都是不能舍的,比如说人生中的工作、生活、爱好也是不能舍的,舍弃了一样,人生就残缺不全了。
所以这时就要根据当时的轻重缓急按顺序来进行了,也就是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需要做的事。实际上在我们的心目中,对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是有一个基本判断的,如果一直做的是次要的事,对心目中判定为重要的事一直没有做,心中其实是会焦急的,这时候就要听心的感觉了,把重要的事一件一件做完,当然有时心里对于顺序的安排也是有偏差错乱的,因此也不一定是对的。所以,何时选择何种正确的顺序,就很重要了,也体现了人生的智慧。在这方面,特别要注意那种非黑即白的取舍或选择,通常是有问题的。
比如我感觉我在工作方面的投入就非常的大,一度想取消爱好,只做工作,这是非此即彼的取舍,是有偏差的,本质上就是那种把人一棍子打死,看不顺眼,就不相往来,这种东西,当然谈不上是智慧,也谈不上是什么坚持原则,其实是有一定问题的。
我在工作、生活、爱好这三驾马车中,在潜意识中也一直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这虽然与主流价值观“事业为上”是相符合的,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不能因时而变,何时工作是第一的?何时家庭是第一的?何时爱好又是第一的?这其实是一个变量,使三架马车都可以大体平衡前进,如果有一个是始终第一的常量,那么三架马车可能跑到最后,就只有一架马车在跑,其它两架马车在走,甚至没有跑了,这样,人生是无法持久的。
对我而言,潜意识中把工作当成第一,即有内在的要求,内在总是要求自己在工作上是完美的,别人无可非议的,也有外在的要求,需要把工作做好才能生存得更好,很多时候,我对于家人投入关注的时间过少了,对爱好投入的时间更是较少,这是需要警觉的,也需要在时间上作出安排,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时势,知道什么时候,要以什么为主,而不要做出很傻的事来,以前会觉知不到这一点,现在我要求自己,在做事时,再觉知得多一些,并及时采取行动。所以,呆在老师的小组中就有了意义,就会时时提醒我,我是有这个爱好的,不要舍弃,慢慢坚持着,会有它发光的一天,这也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精神。
确定一个目标。
当毛泽东创建了新民学会,并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目标之后,他就一生没有改变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如此。同样的,我们在一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也可以看到这种精神,比如象两杠一星的元勋们,比如象去世前坚持不愿躺下,否则就再也起不来的林俊德院士,比如象临终时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李德威教授。他们都有一个坚实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目标有多么重要呢?有人说,人生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但每个人赋予人生意义后,它自然就有了意义。我们每一个人,象毛泽东一样,结合自己的实际,郑重地树立一个目标,无论高还是低,然后一生为此而奋斗不息,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暂时确立不了目标怎么办呢?毛泽东也给我们提供了方法,他直到29岁才确立了人生的目标,之前都是一直在学习在实践中,并不急着去树立目标,因为他的目标太大了,他之前也无法描述出来,所以先去学习,先去做事,不要停下学习与做事的脚步,最终笃定之后,再去树立自己的目标,目标无需多远大,但值得自己去努力,这个目标是自己想去实现的,想去做到的,想去实现的。
做一个有主动性的不怕吃苦的实干家。
湖南人自古以来,就有实干精神,所以近代一些名人都出在湖南,这种实干精神在毛泽东的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他最讨厌的是教条主义者,本本主义者,以及满口马列主义,却不顾实际情况的人。他把所有的道路都试了一道,无论是改良主义,罢工、农运、国民党的组织、宣传、中共的暴动、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经济工作,失败了很多次,在不断否定了很多条道路之后,他找到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道路,创建了新中国,并为建立工业化国家奋斗到底,一步一步实现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
这样的实干精神,是其他党的领导人所缺少的,他们缺少这种实干的精神,缺少这种不断试错的精神,这种一条道路一道路地否定,最终找到唯一正确的道路的干劲。这种实干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在心理层面的负荷清理了之后,还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去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但如果在现实层面缺少实干的精神,不能不断创造价值,那么现实问题始终摆在那儿,解决不了,始终影响着自己,然后心理层面的负荷仍然又会积累起来,因为我们没有同步地解决现实的问题。
所以必须在现实的世界中,不断实干,不断地试错,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唯一的一条道路,是的,唯一的一条道路,每个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只有一条。如果说,对于中国的命运,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唯一只能用毛泽东的道路才能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在个人的成长领域,针对每一个个人,也许也只有唯一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需要自己不断去试错,在不断的否定中,在不断地获取到价值感的快乐中,找到唯一适合自己的道路。就象秀枝的分享中说到老师的建议:别人怎么想的不重要,自己怎么想的也不重要,关键是你做了什么。
主动性来自于高尚的目标,来自于正确的道路,来自于心怀希望,来自于做实事的行动力,最终就会主动去做。毛泽东具有这种主动性,他为了让更多的人参加革命的事业,也为了更多的人能够支持他的正确的道路,所以他提出大联合的概念,并身体力行之。大联合就需要不断地主动与人接触,不断地向人们宣传解释自己的道路,所以毛泽东热衷于当教师,不断向人传播正确的道理。在极端困难的时候,他注意争取支持的力量,在长征时主动与张闻天和任弼时接触,获得他们的支持,在遵义会议上扭转错误的道路。没有主动性,别人无从了解你的想法,你的追求,也就不可能来支持你,而如果不主动去传播,正确的理想也不会传播出去,让志同道合的人参与进来。所以,如果认为内家心理学是于人有益的,那就主动去传播吧。
不怕吃苦的精神对于实干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想要主动解决问题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毛泽东的伟大事业就是在血与火历程中不断奋斗的过程,没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是绝不会达到胜利的这一天的,而这样的胜利却又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同样,做成功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实都是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的。没有吃苦的准备,想要一帆风顺地完成,通常都会失望。这种吃苦精神还意味着要准备好接受失败的可能,也许要多次失败之后才找得到成功的路,这才是人生的真实。所以,运用内家心理学来解决问题时,同样是要有这样的过程,学习要吃苦,解决问题中有很多反复很多挫折也是很折磨人的,陈年旧事翻出来晒太阳也是很苦的,这不是什么愉快的事,这是很痛苦的,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做一个带着希望而耐心等待的人。
在遵义会议之前,当毛泽东找到成功之路时,他的战友们还在路上摸索,他们在教条主义的指挥下,在唯上是从,唯理论是从,唯苏俄是从的习性下,他们看不起毛泽东的道路,更无视于他的成功,他们对毛泽东及其追随者进行种种打击,否定毛泽东的道路,最终对中国革命造成的重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也没有放弃希望,他一直在作出努力,一直在等待,在最低谷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希望,他相信自己的道路是最正确的道路,他期待着他的战友们接受他的领导,这样的期待很痛苦,因为革命的力量在不断遭受着损失,因为没有人敢来看望他,他保护不了自己的亲人、战友,他甚至保护不了自己,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在耐心的等待,即使在最低谷的时候,他写的诗都是带着乐观的精神,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胜利的希望。
这样的耐心非常难得,因为即使在遵义会议之后,他有机会得到党的第一人的地位,但他一直不去获取组织上称号上的第一人的职位,因为他知道还有种种的风险,他知道他在共产国际没有人支持,他知道还有人在想着这个位置,他知道这些问题不可忽视,他是那么的小心瑾慎,他要耐心地维护着整个党组织的团结,避免任何有可能损害党的事业的风险,他要用不断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直到7年之后,不断获得的胜利,使他已经众望所归,而又必须统一全党的思想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时,他才走上党中央主席的位置。
所以明知自己是对的,但为了获得战友的认可,为了避免种种风险,他知道必须等待,耐心何其强大。这告诉了我们,任何事业,都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必须要经过周密的安排布置和策划的,都必须要有一颗耐心的,都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的。而在心理成长的领域,在教育的领域,这样的耐心,更是不可缺少。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成长自己,都需要这样的耐心,都需要这样的希望。同样的道理,对于内家心理学来说,它的理论是正确的,去实行它,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的,这是确定无疑的,但另一方面,需要树立等待的耐心,从细节上一点一点地作出改变,最终迎来质变。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