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古希腊悲剧中那个“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吗?他在三岔口与拉伊俄斯因让路问题产生纠纷,对自己未曾谋面的生父痛下杀手。
命运的捉弄固然让人慨叹,但俄狄浦斯的悲剧更在于,他自己将自己推向了命运。
一个那么小的分歧如何演变为激烈的冲突,乃至血腥的斗争?我想,俄狄浦斯并非早有预谋,更多是被当下的愤怒冲昏了头脑。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蓝、红两个国家因为过境取水分歧陷入战乱。不过这回,事态尚有挽救余地。
蓝国王在弥留之际叫来儿子奥姆,表达了对战争的后悔,并希望儿子能找到武力与投降之外的第三条路。在智者的指导下,奥姆开始寻找化解两国冲突的方法。
智者给奥姆布置了一个考察任务:带上两位国王往来信件的副本,在午夜时分准时到皇宫南边的山顶。
奥姆好不容易踩点到了,智者却责怪他没有提前到,并告知不传授技艺给他。当然,这是智者故意考验他,让他亲身感受分歧如何演变为冲突。
奥姆果然上当,争辩无效后转而威胁与辱骂,最后举起拳头冲过去想伤害智者。
从言语之争到暴力冲突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解释、威胁、人身攻击。当我们与别人出现分歧时,我们首先会摆事实讲道理,然后威胁对方,最后上升到批评与辱骂。
大多数分歧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演化为冲突,这与社会地位、年龄、教育程度和智商都没有关系。
它基于人们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即认为武力对抗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这里,智者给奥姆三个忠告:解释往往引发反驳、威胁往往引发反威胁、人身攻击只会让对方反扑。
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学会识别这种情绪,然后克制住反驳、威胁和攻击对方的欲望。
发现没有,我们好像总是从自己以为的想法出发做决定,但很多时候真相并非如此。
比如,拒绝我们的人不一定成心对着干,只是维护自己的需求;威胁我们的人不一定更坦然,他们可能正在害怕;
侮辱我们的人不一定更快乐,他们可能正在痛苦中;轻蔑我们的人不一定更自信,他们可能更自卑。
请记住,别把对方的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的。无论是对方的拒绝、争吵、威胁、攻击性,都只是他自己的情绪,与我们无关,不要轻易被激怒。
集中精力,调整下自己的呼吸。在愤怒的作用下,呼吸会变得急促。尝试用肚子呼吸,让呼气的时间比吸气的时间更长一些。
如果愤怒情绪已经将自己裹挟,你也可以选择离开。为了防止被误解,记得告知对方:“我现在心情很复杂,怕表达错误,我想去冷静一下,等会再谈可以吗?”
奥姆将自己的小船停在一个码头,被港口的守卫勒令禁止停放。面对对方的威胁与人身攻击,他调整自己的呼吸,请对方冷静下来。
没想到,这反而让对方更加愤怒。奥姆还是尽量安抚他:“冷静下来,我们没必要因为这种小事生这么大的气”。
结果,守卫一棒子将奥姆的小船砸沉了,然后举着大棒向奥姆走去,奥姆只好撒腿跑了。
在智者的点拨下,奥姆才知道,原来自己总叫对方冷静,并不能缓和对方情绪。这在对方看来更像是一种反对,只会让这些情绪更加严重。
面对情绪激烈的人时,最好的方式是保持“无为”的姿态:不唱反调、不加评判。因为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是在表明不会攻击他,让对方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如果想要说点儿什么,我们也可以表达赞成、同意,比如“对,我知道你不同意我的看法”、“我懂,你之所以生气,自有你的道理”,让他感觉我们在倾听他、理解他、尊重他。
奥姆在大雾中航行,看到对面一排轮船的前灯靠近,要求对方改变航向。结果无论他怎么解释,对方都无应答。后面才得知,对方并非轮船而是灯塔。
这让我想到“空船效应”,一个人乘船时看到前面有只船要撞上来,连叫好几声无回应便开始破口大骂。结果发现最后撞上来的是只空船,他的怒火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假设一开始就知道对方无应答的原因,我们或许不会那么恼火。因此,比反复解释更重要的是,及时了解对方拒绝的原因。
因为对方的理由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维护的利益是什么,是否还有商量的余地。
况且,对方也可能只是无法应答的灯塔或空船,在弄清真相之前,不要着急愤怒。
写在后面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打算让分歧升级,但情绪助推我们失去控制,最终走向了自己也没想到的结果。
处理情绪,确实是一件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的事情,不要着急,也不要沮丧,慢慢来。
在这里,小睿想与你分享萨提亚的一段小诗,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
你指责我
我感受到你的受伤
你讨好我
我看到你需要认可
你超理智
我体会你的脆弱和害怕
你打岔
我懂得你如此渴望被看到
你与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关系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