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偶然在华娱卫视看的夜间鬼片系列《大闹广昌隆》。
虽然当时看得没头没尾,但男主角从惯性出轨到失手杀妻又草草藏尸的核心情节,却扎扎实实给我留下了对渣男最原始的阴影。
那时年纪小,手头掌握的分析处理事件的方法有且只有道德审判。坚信感情中三心二意的一方就是存在某种道德缺陷。
以此时心智审视青葱岁月,回望来时路。发现了不少问题。
观察发现,很多人在儿童时期、青春期都处在秩序敏感阶段,换言之就是天然的卫道士。对善恶好坏黑白极其敏感,期待获得社会性认可,自我要求严格,争做正义的朋友。
可以理解,在教育中,应对随身携带“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宝宝,先行灌输核心的善恶好坏黑白的概念,进行德育是非常必要的。
但有些遗憾,在成长路上,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在日后处事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更新升级的。
虽说将事情二元化、贴标签,认为世间非善即恶、非黑即白,能将复杂的事情极度简化,大大节约了思考判断的时间。但不免过于简单粗暴。同时也意味着错失了藏在细节中的魔鬼,错失了某些真相。
如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处在一个灰色空间的。
一人可能既行善事又存恶念。那他是好人吗?不全是,那他是坏人吗?似乎也不全是。
由此看来,二元判断法衍生的“道德审判法”似乎无法一招鲜吃遍天。
带着这种想法,这次决定直面恐惧,完完整整重新看一遍《大闹广昌隆》。倒是有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理清了影片致敬了《胭脂扣》的“艳鬼寻人”模式,即女主角魂归故里,向媒体人求助,寻回负心人。
不同的是,这次是三个人的电影。主要讲三人间的爱恨纠葛。
其次,经过多年阅读、观影发现,同样是对感情不专一,“渣男/女”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大闹广昌隆》一种是热衷于open relationship。天生贪欢爱俏,不愿被一对一的情感模式束缚。
他们的一切行为只是从心所欲,并没有刻意伤害他人的意图。
真的和秉持着“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人天雷勾动地火。
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感情观不同,硬要凑在一起,对彼此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大闹广昌隆》一种是有施虐癖。热衷情感虐待,并从其中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证明自己的魅力、权威、价值。
如《大闹广昌隆》中的马光燊,喜欢看人吃醋嫉妒,为他相争,享受这种感觉。
妻子和情人厮打成一团,他的脸上会露出诡异的微笑。上前拉架只是嫌她们太闹腾了。
最终,妻子出差提前回来,正撞见他和情人在家里厮混。混乱撕打间,他错手将妻子推搡下楼梯,结果妻子滚落间撞破楼道的窗子飞出去,坠楼而亡。
经典语录:
其实我爱你,只是不专一,受不了女人的诱惑,和别的男人一样。
为什么不能一个做我的老婆,一个做我的妾呢?政府都批准了。注:本片于1993年上映
又如PUA邪教。生活中自卑又无能的人,只能过在情感领域作恶才能证明自己的魅力、价值、“雄风”。
而那些在网上设立课程、传播邪教“理论”,啃人血馒头发家致富的人。望他们早日牢底坐穿。
还有一种是反社会人格。他们往往外在颇具魅力,内里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不在乎任何人或事,切断了和社会的联系。往往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宛若不定时炸弹。往往成为被害人才会认清他们人渣透顶。如《心理追凶》中的“渣女”汪海澄。
他们天生没有愧疚感和罪恶感,他们的大脑不足以理解“爱”这种情绪。一切情绪都是精妙的模仿,一切人和事都是一场又一场愉悦的游戏。
所以你无法评价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他们渣一切人和事,情感领域只是顺带。
《大闹广昌隆》最后,珍爱生命,远离渣男/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