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定位
1.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什么
简而言之,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基于学科中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的项目化学习。它将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素融入学科教学,将低阶认知“包裹”入“高阶认知”,在不降低学科学业成绩和保证基础类知识与技能不损失的情况下,通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同时培育学生的问题解决、元认知、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等重要的能力。P129
在这一部分,我们聚焦于学科项目化学习与当前学科教学的三点较明显的差异进行分析。
第一,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知识观指向的是与学科本质有关的核心概念或关键概念、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
第二,学科项目化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原来学科学习从低阶开始并且主要在低阶徘徊的特点。学科项目化学习更强调用高阶学习来带动低阶学习。驱动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贯穿始终,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整合基础知识与技能。P129
第三,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持续探究式的学习历程打破了原来学科学习中单课落实的特征,而是从经验单元的角度进行重新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需要提出一个指向学科关键概念且能吸引学生投入解决的驱动性问题,在持续的学习历程中,课与课之间的明显的“堂堂清”的特征被削弱了,更多地呈现出解决驱动性问题的阶段性——从入项活动中提出驱动性问题、组建项目小组、明确问题特征开始,到建立与以往知识的联系、形成分析量规,再到初步形成结果,最后到设计公开成果展与出项活动。在一个阶段中可能会包含若干节课的组合,形成一个经验单元。P129
2.学科项目化学习与学科拓展活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区别
首先,学科拓展活动一般是提优或补差,是正式课程之后的补充。而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它本身就是正式课程,是对教材单元教学的转化和优化。
其次,学科拓展活动一般是零散的、琐碎的,设计性较弱,而学科项目化学习具有学习设计和课程设计的系统性,需要整合考虑知识、认知策略、学习实践、个人和团队的学习成果等诸方面。
再次在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时,如果只是拘泥于特定的细小的知识点,其实没有必要设计项目化学习这把“牛刀”的。
学科项目化学习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区别在于: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核心知识、成果、评价都只基于这一门学科,知识网络也旨在这门学科中绘制,学科关键概念和能力的提出是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核心。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来自两个及以上学科,是对相关学科的整体理解,单一学科的知识网络无法解决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问题。
3.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挑战
学科项目化学习因为涉及对国家课程、日常课堂的学与教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是有挑战的。挑战不仅意味着困难,也意味着在转换心智,以新的视角对当下熟知熟视的事情产生新的理解和创造性知识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的新的专业发展契机。P131
第一个挑战来自知识观的转变,也是最大的挑战。从知识点的教学转为确认核心知识,设计者不再是知识点的散点关系,而是要对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确定了一个核心概念后,要对这个概念及其子概念、具体的事实和技能之间的系统关系有所把握。
第二个挑战在于建立本学科的知识与真实的生活世界、多种情境之间的联系。从确认核心知识、本质问题到形成驱动性问题,事实上就是将学科的本质和多种类型的情境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学科项目化学习会涉及多种类型的情境:历史情境、现实情境、艺术情境、工程情境。
第三个挑战是设计者面临着从“教的设计”转为“学的设计”的不适应。教的设计主要是对教材重难点的设计,而项目化学习需要系统的学习设计,需要设计者具备系统思维。P131
4.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可行性思考
我们认为,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底线需要保证如下几个方面:
不额外大量增加课时,就用原有的单元课时的时间。
不另外大量增加课外材料。
不降低学业质量。
所以,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让教师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设计的力量和安全感。P132
(二)六维度的设计要则
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事实上就是在进行学科课程的中观设计,进行探究性学科单元的设计。
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六个维度: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全程评价。这六个维度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表现出双线并行的特征。也就是说,它的设计一方面是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关键概念或能力,另一方面又指向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合作等重要的跨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学习实践和认知策略上;而在驱动性问题、学习成果、评价中又合二为一。P133
1.寻找核心知识;2.设计驱动性问题;3.设计公开成果及评价要点;4.设计认知策略;5.设计学习实践既评价要点;6.深化全程评价。P134
(三)设计模板
从模板到实际的设计,需要教师们共同建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核查网,提炼学科关键概念,形成核心知识,进而确认这一学科核心知识背后的认知策略,形成本质问题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配以适切的流程和评价。P136
二、各学科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
(一)语言习得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英语)
(二)数学习得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研究(数与代数)
(三)社会科学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研究(历史)
(四)自然科学领域项目化学习的有效研究
(五)小结
从上文可见,总体而言,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由于这两个领域本身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性,项目化学习的有效性证据比较集中,不太有争议。而在语言习得领域和数学领域,争议相对就比较多,在母语和数学课中要进行实践,也就更复杂了。
在语言习得领域,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的一个结论是:项目化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语言”和“用语言进行学习”,而对于“学习语言本身”,项目化学习则不太适合。项目化学习为语言的学习创造了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通过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阅读反映多元文化的材料,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建构。P141
三、母语项目化学习设计
(一)为什么要进行母语项目化学习
我们总的定位是,母语项目化学习首先一定是指向母语习得本身的,它不会变成道德与法治课、艺术课,而是指向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但它又不仅仅指向语言,或者说,它对语言的理解要超出一般的语言课,它将语言看作一种社会性的互动实践,是在对有意义的话题讨论中、对多种语言材料的批判性分析中发展起来的,是人的语言知识、思维方式、交流能力在语言情境中综合而灵活的表现。P142
1.母语项目化学习遵循了语言的习得规律
为了交流而学习语言。
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真实的语言。
整体性的语言学习。
对内容的深度理解与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总体而言,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P144
2.母语项目化学习中渗透批判性、研究性的阅读和写作
母语项目化学习中聚焦语言的习得,但是与一般的语文课不同,它更加关注运用语言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母语项目化学习培育学习者多媒介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社会互动性
母语项目化学习中的语言类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听、说、读、写,还包括口头语言(听、说)、视觉语言(观看、演示)、书面语言(阅读、写作)。
项目化学习能培育学生视觉语言的敏感性。
此外,项目化学习会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甚至辩论,有大量的口头报告、书面报告和交流,学生同时要作为报告者、倾听者和评论者,需要在不同的身份中进行切换。P148
(二)六维度的设计要则
母语项目化学习在具体设计时同样要遵循六个维度,体现学科项目化学习双线并进的特征——一方面要指向母语学科的关键概念或能力,另一方面指向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探究问题与解决、合作等重要的跨学科素养。P148
语言领域的项目化学习被称为基于项目的语言学习。根据斯托勒的研究,需要满足如下条件才是成功的语言项目化学习:(1)同时指向结果和过程;(2)学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起主导作用的;(3)要超出一节课的时间:(4)整合内容的学习和语言的学习;(5)同时包含个体的学习和小组的学习;(6)要求学生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P149
根据塔明和格兰特的观点,任何学校在语言领域运用项目化学习时,都需要克服如下挑战:第一,教室不再由教师掌控。第二,教师需要更加容忍和灵活。第三,项目的主题和内容对教师来说是更加不熟悉的,因此,教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应该特别小心。第四,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语言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因为他们依据交流的需求来建构知识,而不仅仅是语法的运用。P149
一个贯穿整个母语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宗旨:语文的学习同时涉及语文内容的学习和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P149
1.概念知识
一类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关键概念和能力,比如人物描写、风格、创造性复述、总结等。当然,这类概念也可以单独成为项目化学习的目标,但是要放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另一类是与学生所处的生活世界、人生有关的概念,比如有情、聪明、宽容等。这类概念如果单独使用,就容易变成道德与法治课,失去“语文味”。它们要和语文学科的关键概念和能力搭配使用,才能确保语文学科的本质。
总体而言,母语项目化学习中的知识要以“用”为主,要能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对语文本身的听、说、读、写、看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关键概念和能力的理解与运用。P150
2.驱动性问题
母语项目化学习中的本质问题可以是和语文的阅读、写作技能相关联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让文章具有吸引力?”“现代文学意味着什么?”;也可以是和主题相关的问题,比如“聪明是可以学习的吗?”。
3.高阶认知
在母语学科中,用的比较多的认知策略有:创见,用来创造一个新的文本或方案;调研,比如对“散文”这个概念的调研;系统分析,比如对小说中所涉及的关键要素的系统分析,改变其中的人物关系或某些场景、事件,就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P149
4.学习实践
在学习实践中,母语项目化学习涉及比较多的探究性实践、社会性实践和审美性实践,也可以和媒体制作、戏剧创作结合起来,如社会性实践中的沟通和交流部分与母语本身的听说读写有很强的一致性。
语言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还应密切关注学校的图书馆或传媒中心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高科技与更广阔的的世界紧密相连。P151
5.公开成果
母语项目化学习的成果要反映对语文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
6.全程评价
母语项目化学习的评价要指向语文的核心知识和整个知识网络,每个学生都要接受单元性的纸笔检查和过程中的练习、巩固和提升,也都会有最终成果的写作任务。不管是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母语项目化学习的评价都要对学生的探究性实践和社会性实践进行评价,因为这两维度是与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口头和书面的写作能力等密切相关的。P151
(三)项目设计:试景师的私人手册
这一设计样例指向一类写景文的语文项目化学习。P151
(四)项目分析
1.学科关键概念可以来自教材分析
语文中的关键概念的发展特别不容易,每一个单元的设计我们都要经过仔细的考虑、讨论、甚至争议。在这个项目化学习单元中,我们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概念发展方法。P156
这一项目化学习中概念的提出过程也提示我们,母语项目化学习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文本分析是一个重要特点,不能抛开文本空谈概念,概念要能够在文本中找到证据,而文本也要为学生深度理解概念提供内容载体。P151
2.用虚拟任务带来真实的认知挑战
本学习互动主要采用的高阶认知策略是创见,试景师这个职业的产生和最终的成果需要学生深度理解情景交融,并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来带给其他人富有冲击力的个性化体验,这是未来时代的重要特征,具有真实性。P157
3.母语项目化学习结果的形成指向读写结合
母语项目化学习也要产生输出性的成果,而语言的输出主要是口语和书面的写作,所以母语项目化学习的实质离不开读写结合。而与一般的读写结合不一样的是,母语项目化学习对特定问题情境的界定,让“文体”这个概念变得很重要,也更有实际意义。P157
总体而言,可以将母语项目化学习中某一类学习结果的产生过程描述为:从文类的本质概念出发,探索不同类型文本背后的文类和思维模式特点,总结文类的特征,形成思维框架,结合项目主题和个人经验进行写作类的成果输出,根据文类特点评判和修订成果。P15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