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许多人公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得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的关心都大于对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
相比于两千多年前的智者,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摆脱了温饱的困扰,随之而来的是高人口负荷带来的高速发展及日益增长的需求。
修篱种菊已经成了过去式,它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变成一块向往的神圣之地。但这,只是表面现实。
和过去不同,在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现代社会中开始追逐更能满足欲望的事物。而钱,则是满足的基本需求。
年轻人的烦恼、忧愁、大多数是建立在不能满足心中猎奇的需求而产生的。梦想被反复提及,甚至失去其意义,成了人们追逐欲望的借口。欲望带来了烦恼,也带来了上升的动力,这是人类文明进步最根本的推动力。无可否认,它不能被定义为不好的东西。
由于物质上难以得到满足,年轻人们开始追逐精神上的满足,亲戚、友情、爱情。但往往结果是扭曲了自我的需求,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世界。用“没人理解自己、人情虚伪、人心险恶”等作为借口。
经济学将人归为“利己”,意为,面对环境的变迁,人们的行为倾向总是利己的。中国有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两个定论意思相近,为人们的本性盖棺定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是克服人的本性,达到人人平等,所以它难以实现。从利己的层面出发,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的认同和理解,但很难想到,别人也是同样的情况。而到了精神层面上,无非就是先取还是先予的问题。大家都怕吃亏,所以大家都难以被理解。
不论是交友还是做生意,其根本就是利益,只是汲取利益方式不同罢了。作为朋友,每个都希望对方多能理解自己,像是要把对方同化,这样才是合意的结果。作为生意伙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多赚一些。对于社会而言,最后的结果是合意的,供需最后总会达到均衡,形成资源有效率地分配。
社会不会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总有人不满意,总有人不愿意吃亏。好比国家给了同样情况的两个穷人两笔钱,一个给三百,一个给五百,这时拿三百认为自己是吃亏的。实际上对比不给的情况下,他获得了帮助,最后却因为获得帮助没有别人多而导致他的状态还不如不给那时的状态。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是经济学原理的其中一条。而大多数情况是,我们在利益受损时会才会面临权衡取舍。社交是空洞的,大多数人都是临时取意去做暂时性因为状态受损而做的抉择。
假如要解决这类问题,选择主动和合作绝对是好的解决办法。好比贸易总是能带来好处一般。当然,结果不一定是让每个人都满意,因为不会有每个人都满意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