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5,周日,农历五月初七,老家—郑州,晴,23–37℃
今天未跑步(在老家,未跑步)
春节过后,累计第91天早上跑步,6公里(正月22天,二月21天,三月26天,四月22天,五月0天)二零贰贰年五月初七夜晚的月亮
紧张,忙碌,充实,温馨,快乐的端午假期,就这样一晃而过了。
假期期间,学会了宅,学会了陪伴,学会了享受慢生活,学会了不急与不燥。
不出去,只在家,陪伴父母,陪伴亲人。父亲说,我们与别人交往的太少,说我们不懂得与人交际,并让我们一定要懂得低头走路抬头看天。父亲告诉我们,群众的嘴巴是最厉害的,别小看老百姓,他们才是最有力量的最强大的人群。一点没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尤其在农村理念,唾沫星子淹死人,哪一点不对,都有可能遭到他们的口诛笔伐。但这又何妨呢?我们不是舟,我们不需要被载,我们也不会被覆,我们要的只是一种恬淡平静的生活而已,为什么非要去看别人的脸色?为什么非要去在乎别人的感受?虽不说我行我素,但亦不必要唯唯诺诺,思前顾后。或许这就叫性格使然。
我一直觉得父亲过得太累,什么事都要去操心,永远都是害怕对不住别人,从来没想过自己,想的永远都是别人。
我知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知道奉献是一种快乐,但我不想让父亲过的如此辛酸。因此,我常劝导父亲,做好自己就好了,不必太在意别人的感受。认同你的人,即使你有缺点,他也不会对你说三道四的;不认同你的人,你表现的再完满,他依然觉得你是对不起他们的。人无完人,又何必让自己去圆满呢?
因此,我对父亲所说的,有时候我会发脾气。但我想想,不应该发脾气,九十多岁的老人了,他也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而已。
所有的道理都懂,所有劝人的话都会说,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很多人很多话,放在自己的身上,就失去了劝人的那种功效了。
说归说,做归做,孝道之心必须坚持不懈。
上午,陪着老母亲在院里的走廊下静坐,问她老人家“姊妹几个”,她不知道;问她老人家“我们姊妹几个”,她不知道;问她老人家几个孙子,她不知道;问她老人家多大年龄,她不知道,永远都是五十多岁。哎,或许人到了一定的岁数,都会变得这样记不住事了吧。
不过依然还好。孙子给奶奶打电话,奶奶竟然认得他是谁,并能叫出孙子的名字;奶奶不忘询问孙子,“你啥时候回来?”;昨天晚上二哥打电话,母亲竟然也能认出他是谁,并能叫出二哥的名字。母亲这是不是也可以称作选择性记忆了啊!
爷爷见到孙子,激动的热泪盈眶,直说“这是自己的知心人啊”,可想而知,孙子在爷爷心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之极。爷爷要给孙子生日红包,孙子竟然傻乎乎的同意了,并让“给爸爸代为转发”,我赶紧告诉孩子,不能再要爷爷的钱了,“爷爷老了,你也大了,逗逗爷爷开心就好”。
中午,刚从大哥超市转一圈出来,忽然发现二姐回来了。二姐端午节没回来,估计今天不忙,就让外甥开车带着回来了。简简单单又做了几个菜,不算丰盛,但算温馨。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吃过饭,父亲又坐着,给我们“上了半天课”。我知道,老人说的永远都是那些“翻来覆去的大道理”,但我们并没有不耐烦,父亲说的真的都是对的。人上年龄了,就希望说说自己的想法,就希望有人能坐下来倾听。此时此刻,倾听才是老人最主要的诉求。
什么是孝顺?其实就是顺着老人的意思来,不给老人脸色看,更不要去苛责老人。还是至圣先师说的好,“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至圣先师又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至圣先师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亲知道我们下午要回去,让我们去休息会,我们并没有去,我害怕回去晚了堵车。又坐了一会,准备启程回郑。
母亲去睡觉了,我们没有再喊她老人家。
父亲把我们送出了门,又把我们送到村边的乡村大路上。
父亲舍不得离开,久久凝视。
看着父亲,这一刻,我忽然落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