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群里发出我憋了两天的【核聚英语背诵的心路历程】,这个路程对于我(那时之前的我)来说是痛苦的、绝望的、自我怀疑与否认的。为什么说是昨天的我,因为今天的我已经不同。在接触到“成长型思维”的那一刻就已经不同。
在21天背诵英语的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评判自己、对比他人:
看到别人抄了数千遍,多于我四倍的数量时;
当看到别人每日打卡和总结时,而自己似乎并没太多感悟;
当自己就是没有完成每日抄写250句时;
我就认定自己是失败的,是不能成事的,连抄写都会“投机取巧”——联想起了大学老师对我的评价。
这造成了整个过程都在自我怀疑和逃避(逃避打卡、逃避发言)的状态中度过。
认识到为什么我总是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太多的评判,是源于18日晚核聚老师的一句话,否则我日后的每一次学习都会陷入这种思维状态中,这句话是:
跳出自我,就好了。
我表达了一大串自己的情绪,老师只说了一句“跳出自我,就好了”。
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接话,一直盯着“跳出自我”揣摩意思,反复看我的表达和老师的回答,大概过了10分钟,把我理解的意思发出来:
我觉得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意识、主观、评判去做一件事情。老师说的跳出自我,是指跳出这些意识、评判吗?
核聚老师答:是啊。很简单,却最难。
老师答的很简单,我却很想直接问如何能做到,但是不想显得太没脑,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了:
其实内心是非常想得到老师的指点。
第二天早上看到老师凌晨1点的回复:成长型思维,并截图第21篇英语文章“change mindset change brain”。
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文章也还没背到这一篇。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翻出关于成长型思维的TED里Carol Dweck的演讲“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看了好几篇,翻出老师的讲解,搜索成长型思维的文章。
我震撼的发现,在过去我的学习状态是与成长型思维相对的固定型思维,而这是导致我失败、不能坚持的主要原因。
摆在我们面前的图,是科学家们监测学生们面对错误和困难时的脑电活动图像。左边是固定型思维,右边是成长型思维的脑图。
研究表明,固定型思维的人 在面对错误时,大脑基本没什么活动。他们在错误面前选择了逃避,他们没有积极的投入,他们不敢接受失败。
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懂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着眼前的成败,只盯着结果。当预测到结果会失败时,他们提前放弃,来保全自己的才智不被评判。他们善于“表现目标”,认为成功来源于证明自己有多棒,害怕失败和错误,因为那显得自己不够好(聪明)。他们会在自己不犯错误时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而成长型思维的学生,相信能力会通过锻炼得以提升。他们积极面对错误,大脑在高速运转,他们积极投入,在学习中修正错误。成长型思维的人以进步成长为目标,在于掌握目标,认为成功离不开努力。他们会在自己努力解决了问题修正错误时觉得自己是聪明的。
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式,惊恐地发现自己更切合“固定型思维”。
就在这次21天里背诵23篇英语文章的目标中,我更看重结果的完成与否,看重我与别人的差距,看重老师对我的评价,我害怕失败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当我太看中这些时,反而失去了耐心和坚持,最先想到的却是放弃和逃避,逃避打卡,逃避发言。
成长型思维的人关注过程,关注当下的进步,所以他们能跳出自我的评判,把目光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度过这个砍,因此也更有毅力,而毅力是成功最重要的品质。
固定型思维的人太关注结果,太想表现结果,而当过程出现问题时,害怕结果的不好,所以更容易放弃。
我搜集了很多对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行为模式的模式,再回顾自己过去数十年的人生经历,发现我对学习、成长、努力的理解简直是个笑话,我居然在这个笑话里有时得意,更多时候痛苦。
在学生时代,我热衷于展现自己的智商,热衷于被别人夸“这孩子聪明”,而对那些努力花很多时间学习的同学却表现的不能理解和认为智商不够,我一直认为学习很轻松啊。
那是我误解了学习。
我的轻松是因为我无知啊,根本没有深入研究错误、修正错误,而是绕过去了。虽然应付了数十年的学生考试并考上重点大学,认为已经很不错了而得意。但是我更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痛苦上,痛苦来源于“觉得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表扬”,而这些并不是常常有,当没有的时候,我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我开始怀疑应试教育,找不到意义的时候去坚持做一件事情是很痛苦的。容易没有意义感也是“固定型思维”的表现。更加失去突破自己的机会,初高中有机会参加各种竞赛,数学、化学、物理的竞赛,我会报名参加,但是我并没有完成过任何一本竞赛训练题,期待运气给我带来荣耀,当然我也从没有得过任何名次,在难题面前,我都是挑战失败。
最最要命的是 当踏出校园,面对人生这场马拉松时,我彻底的迷失了方向。在毕业后的这6年我总是在不断尝试、不断去寻找人生意义,不断制定计划,然后不断放弃中,例如:
1、工作上,在同一个职位超过2年,就会产生厌倦感,还自认为是“工作熟悉了没挑战”,于是想换工作,或者是处于焦虑痛苦中。
2、学习理财,尝试投资股票,但是遇到亏损就心情就坠入谷底,而没有真正潜心学习,半年后损失惨重退出股市。
3、学习心理学,报考了在职研究生,热情不到一年,现在我又止步不前了。
4、锻炼好身材,跑步启动了无数次,最后还是没养成习惯。我办了瑜伽班的年卡,只上了五节课,年卡就过期了。
5、早起,还没有连续过。
还有太多太多的尝试和失败,然后我还是和昨天的我一样,没有变化。
这也是我一直处于焦虑情绪的原因,努力去改变自己坚持做一件事情却总是没有结果。因为我根本没有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我还曾一度认为自己是乐于挑战、乐于改变的人。事实是我从没有过拼尽全力积极面对困难,而是“自以为聪明地”绕过了。曾经有人提醒我,不要投机取巧;曾经也有人说我“不够韧性”。我心中不服,认为那是片面之词。
大概是经历了太多的坑,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坑里,当我了解到成长型思维时,我的心情就变得很平静,没有了自责,没有了怀疑和否认,而开始专注于完成当下的、今日的目标。
从9月20日开始,我花了5天时间,把最后5篇文章背诵完,23篇文章的背诵总算完成。我知道还有很多不足和错误要修正,但是能完成已经给我很大的信心。
从9月20日开始,早起打卡,到今天我已经连续早起7天,也正是因为早上的自由时间让我完成了背诵。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刻意训练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关注每一天的进步和成长。其他的交给时间吧。
我开始相信:努力和困难的意义是改造大脑,正是努力和困难让大脑中的神经元得以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从而更有能力,更聪明,这也是学习的意义。
这是科学的证明。这不是幻想。
研究证明,当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大脑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这一结论通过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实例,尤其是那些在学业上挣扎的孩子们的实例得以证实。
荣获美国天才奖华裔女科学家Angela Duckworth经研究得出,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和成功重要关联的不是社交智力,不是漂亮的外表,强健的体魄,也不是高IQ,而是毅力。
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
毅力是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是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奋斗让梦想变为现实。
毅力是把生活当成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短跑。
她说,有才华不意味着就有意志力,我们的资料非常清楚地揭示 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 并不能坚持到底,实现承诺。 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发现, 意志力通常与才华无关, 有时甚至成反比。
Angela Duckworth指出,当下她知道的关于锻炼毅力最好的方法是“成长型思维理论”。
相信能力是会被提升的,这就是学习的意义。关注过程、关注当下,学习可以改变大脑。
这一堂英语课,彻底洗刷我对学习、智力、努力的定义。学习是痛苦又困难的,学习需要和遗忘、和惰性、和舒适做斗争。努力突破困难,积极修正错误,把每一步行动付诸于能力的提升和成长,逐渐升级大脑。这就是学习的意义,也是终身学习的意义。
核聚老师在开营大课上说:学会做成一件事,改写人生,这不仅仅是一堂英语课,这更是人生课。开营课里老师关于人生、学习、生活、真相等提炼出18个法则:复利法则、简单法则、记忆法则、目标法则、低谷法则、一万次法则、痛苦法则、残酷法则、战争法则、有情法则等等,震撼我的心灵,非常赤裸的告诉了舒适区里的自己残酷的生活事实。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犹豫的加入了。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课程、怎样的一群人改变人生。随着课程的开始,不断有人发布学习报告,激励同伴。最重要的是核聚老师几乎任何时刻都在群里、知识星球里活跃着,晚上9点在转发报告,晚上11点在解答疑惑,凌晨2点在转发大家的学习报告,有时起床了还能看到他在点赞。
他能48小时不睡觉的写一篇文章,他说这不是痛苦,这是心流产生时的快乐。相比于父母在烈日下耕作,每日抄写250句的英文算得了什么痛苦?他就像人生导师一样,鼓舞大家前进一点再前进一点。
真庆幸自己能一路坚持下来,过程虽然被痛苦化,但在最后获得老师的一两句话指导,胜读十年书呐。感谢老师,感谢粗暴的学习法,在这一个星期里脚踏实地的成长成为我的主旋律,那些伴随多年的焦虑、自责、放弃就让他随风而去吧。7天太短,21天太短,100日也不足以说明什么,这是我最后一次发文写写过去失败和焦虑经历了。(翻看公众号之前发表的五篇文章里有三篇文章是关于自己失败的感悟的)
因为我坚信通过努力我会持续成长,解决成长路上的障碍,做成一件件事情。
如果你曾经也和我一样,一直行走在焦虑、无法坚持、没有方向,却依然不断尝试,期望改变自己糊涂的人生,那么不妨来试试,花21天,用最看得见、最粗暴的学习方法,看看自己到底能如何做到。
更多有关核聚老师,可以看到他的公众号:hejupai。21天暴力突破英语知识星球欢迎加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