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杜威】《我们如何思维》梳理笔记

【杜威】《我们如何思维》梳理笔记

作者: 素以为绚兮2013 | 来源:发表于2018-07-27 22:32 被阅读936次
我们如何思维
第一章什么是思维
• 思维的四种含义
o 第一种:凡是脑子想到的都是思维,胡思乱想,心中的闪念
o 第二种:对于自己未直接见到、听到、嗅到、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
o 第三种:人们根据某种征象或某种证据而得出自己的信念
 信念:是人们持有的、确认的、默认的、经过了证实或未经过证实的见解
o 第四种:人们用心搜集证据,确信证据充足才形成信念。这一思维过程就叫做思考、思索。只有这样思维才有教育意义,是本书的主题
• 思维的中心因素
o 四种思维的共同因素:想到并未观察到的事物
o 四种思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彼此交错
o 本书所谈的思维,就是指,由观察到的事物推断出别的事物,将前者作为对后者的信念的依据或基础
• 思考过程中的要素
o 思考过程中的一些次级过程
 一种困惑、犹豫、怀疑的状态
 一番思索或考察,要查明进一步的事实,借以证实或否定所想到的信念
o 思想困惑时争取找到解决办法,这就是整个思维过程中的持续不断和起导向作用的因素
o 问题决定思维的目的。目的控制着思维的过程
• 总结:思维的缘由是遇到了某种困惑或怀疑——联想到怎么办——捉摸初步的处置方案——运用某种适合这一具体情况的理论——考虑这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
o 思考意味着有了一种见解以后将它搁置一下,再思索一番,这种搁置很可能是有些辛苦的

第二章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 思维的价值
o 1.思维是避免单纯冲动或单纯惯动的唯一方法
o 2.通过思维,人们还想出和安排出各种人为的标志,来提醒大家预见到各种后果,以及获取或避免这些后果的方式。
o 3.思维还会给自然的事件和物体赋予很不相同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同于那些无思维力者对他们的感受。
• 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
o 用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正确运用自己的认识以探求知识和判断实际效果
o 思维的力量能让我们摆脱对于本能、欲望和因循守旧的屈从,但也能让我们出错失误
• 需要经常加以调节的倾向
o 培根得出错误信念的四点原因
 (1)部族:人类通常惯用的一些错误想法
 (2)市场:人们的来往和交流
 (3)巢穴:犯错误者的个人特性
 (4)剧院:某一时期的时尚或习俗
o 洛克三种信念错误典型
 第一种人是老自己不爱动脑筋、思想和行动老学别人,只图省心省力,不肯认真思考和检验
 第二种人是以自己的爱好代替理智,一切取舍都以自己的李海得失和喜怒爱憎为依据,不利于己者一概不予考虑
 第三种人倒是真心实意愿意遵循理智,但思路不够开阔,见识也不宽广,看问题片面。
o 培根和洛克都说明了,错误思维的根源不仅有个人性格,而且还有社会原因,例如盲从权威。有意识的训导,以及语言、模仿、同情和暗示的潜移默化。
 教育工作不仅要将人们一些自然的倾向转变成训练有素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要教育人们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改变已经形成的错误思维习惯。
• 通过调节使推理成为证明
o 思维的实际就是推理,即从一事物推想到有关的另一事物的概念或信念。
 调节好完成联想功能的条件
 调节好对联想到的事物给予信任的条件
 在以上两个方面的控制下完成的推理就形成了证明
总结:教育的任务在于传授各种可能的信息,而不在于对每一个见解提供证明,但教育有责任让受教育者养成牢固而有效的习惯,来区分哪些信念是经受过检验的,而哪些还仅仅是人们的猜想、推测和论断;要以真诚、活泼和开朗的态度接受那些确有根据的结论,并在个人工作习惯中掌握适当的方法,对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分析。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
• 好奇心
o 生命力的外流
o 体能层面,社会层面
o 智力层面
o 好奇心容易消失,老师能做的就是,学多于教。努力防止好奇心圣火熄灭。
• 联想
o 三个不同方面
 联想的快慢,反应慢不一定就不聪明
 联想范围有宽有窄,与快慢无关,联想不少不多保持平衡最好。
 深度。对问题、对困难的思索要哦达到相当的深度才能保证思维结果的质量。在教学当中只鼓励学生迅速背诵课文或展示快速记忆力的做法,等于是鼓励他们快快滑过真正问题的表面浮冰,这是不利于真正思维训练的做法
• 条理性:它的本质
o 当灵巧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因素都得到应该有的平衡或保持了应有的比例时,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思维的连贯性。
o 集中思想,靠的是保持精力朝向一个目标
o 所有开始从事自己职业生涯的人都是通过行动的有条理而达到思维有条理,多数人大概终生都是如此。
o 如何训练学生的条理性
 适当行动方式的选择和安排,为孩子选择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 最适合于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
 最有利于他们为成年后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
 最大限度促进他们养成敏锐观察和连贯推理的习惯

第三章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
• 好奇心
o 生命力的外流
o 体能层面,社会层面
o 智力层面
o 好奇心容易消失,老师能做的就是,学多于教。努力防止好奇心圣火熄灭。
• 联想
o 三个不同方面
 联想的快慢,反应慢不一定就不聪明
 联想范围有宽有窄,与快慢无关,联想不少不多保持平衡最好。
 深度。对问题、对困难的思索要哦达到相当的深度才能保证思维结果的质量。在教学当中只鼓励学生迅速背诵课文或展示快速记忆力的做法,等于是鼓励他们快快滑过真正问题的表面浮冰,这是不利于真正思维训练的做法
• 条理性:它的本质
o 当灵巧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因素都得到应该有的平衡或保持了应有的比例时,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思维的连贯性。
o 集中思想,靠的是保持精力朝向一个目标
o 所有开始从事自己职业生涯的人都是通过行动的有条理而达到思维有条理,多数人大概终生都是如此。
o 如何训练学生的条理性
 适当行动方式的选择和安排,为孩子选择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 最适合于未成年人的智力发展
 最有利于他们为成年后承担社会责任做准备
 最大限度促进他们养成敏锐观察和连贯推理的习惯

第四章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
• 一、方法与环境
o 训练方法,就是给每个人提供适应其需要和能力的条件,争取持续改善其观察、联想和调研能力
o 教师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 研究各个人的特点和习惯
 研究各个人习惯性自我表达的能力变好或变坏的条件
o 无助于学生深层次思维习惯的学校环境
 学生接触到的那些人的态度和习惯
 学校所授的科目
 现时的教育目的和理想
• 二、旁人习惯的影响
o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对于与自己想法相符的学生就肯定,对与自己想法相悖的学生忽视、打击
o 能力较强的老师用自己的强项吸引学生,用个人的影响力取代课程内容的吸引力
o 教师本人的思维习惯须严加注意,否则,就可能导致学生只研究教师的特点而放松对科目的研究
 学生的学习只为让老师满意
• 三、学业性质的影响
o 三类学业,三类学业的不良影响
 (1)以掌握技能为重点的科目,如阅读、作文、图画、音乐
 侧重技能的科目,人们企图尽可能走捷径以达到所要求的目的,容易变成机械性的,不利于智力的培养
 (2)以掌握知识为重点的科目,如地理和历史
 地理学习,容易吧学生变成“无用信息大全”
 (3)以训练抽象思维为主要特点的科目,如数学和规范语法
 侧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科目,容易是智力活动孤立与日常生活之外
• 四、现时目标和理想的影响
o 现时流行的倾向,将外在成果奉为理想,教学和品德教育中表现
 教学中,只重视“答案正确”
 学生操行方面,机械刻板的标准,要求学生遵守校训校规

第五章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
• 总结前四章
o (1)什么是思维
o (2)专门的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o (3)思维训练中起作用的自然趋势
o (4)思维训练在学校中遇到的若干障碍
• 一、引言:逻辑的意义
o 最广义,逻辑包括一切经过思维而得出了结论的过程
o 最狭窄,仅指合乎逻辑的,其推理的前提必须是意义明确的
o 合乎逻辑的思维,思虑周全、透彻和仔细的思考,即最佳意义上的思维
 特点:细致、准确、精细、动脑筋,有条理,井然有序,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样的逻辑思维
• 二、纪律和自由
o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律己精神
o 真正的自由在于自律,在于训练有素的思维能力,能遇事周密考虑

第六章完整思维行为的分析
• 逻辑思维五个步骤
o 感受到困难、难题
o 它的定位和定义
o 想到可能的答案或解决办法
o 对联想进行推理
o 通过进一步观察和试验肯定或否定自己的结论,即树立信念或放弃信念
• 训练有素的思维是能恰到好处地完成每一情况所需要的观察、联想、推理和实验性检验,而且善于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重要的是,思维对问题敏感,思绪的触发和问题的解决均熟巧老练

第七章系统推理:归纳和演绎
• 一、思维的双向运动
o 思维表现为双向运动:从一些既定的局部性和凌乱的资讯,联想到综合的整体情况,再从这一整体回过来思索那些具体的事实,使它们互相连接,而且与留心联想的事实相连接。前一思维运动是归纳,思维运动是演绎
o 归纳
 思维运动的每一步方方面面都仔细用心做到尽可能准确无误时,走向建立观念的运动就称之为归纳性发现,简称归纳
o 演绎
 走向展现、应用和检验的运动
• 二、归纳性思维运动的引导
o 科学的归纳意味着,观察和积累资讯的所有过程受到调节,着眼于促进能说明问题的理念和理论的形成
 通过分析,排除那些很可能造成误导和不相干的事实
 收集情况并加以对照,突出重要的事情
 实验变异,慎重构建资讯
• 三、条件的实验变异
o 实验
 所有的归纳方法均有赖于调控观察和记忆的条件,而实验则是最佳的调控方法。我们力图做到进入我们观察视野的每一因素及其运行模式和运行量均可清楚识别,如此构建观察,就是实验。
 实验能克服我们所要观察是事实的罕见性、微妙性和纤细性以及固定性这样一些缺点。
• 四、演绎性思维运动的引导
o 思维必须始于具体观察而又终于具体观察,才能是完全的思维。演绎过程的最终价值如何,就要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创立和发展新经验的有效工具。
• 五、这一讨论的某些教育意义
o 教育界的一些错误做法
 (1)在某些学校科目中,至少在某些课堂上,学生们被沉浸与细节之中,给他们头脑灌输的是一些互不相连的条目。
 (2)对于包含零碎事实的整体,只让学生匆匆忙忙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它们在这一整体之中是如何联结到一起的。
 (3)第一个错误的常见形式就是一开始就提出定义、规律、原理或分类等等。
 (4)从另一头看,在一般推理过程的最后,没有用新的具体事例来论证和检测推理的结果,这也是使演绎陷于孤立。
 (5)学校只是缓慢地接受科学方法的推广。只有采用了某种形式的实验方法,有效的和完整的思维才有可能。

第八章判断:对事实的解释
• 一、判断的三个要素
o 判断的三个特点
 (1)辩论,对立的双方同一件客观情境有相反的要求
 (2)对这些要求加以审查和限定,并清楚支持那些要求的事实
 (3)作出最后的决定,结束对特定事项的辩论,并且作为判定未来案件的规则或原则。
o 判断包括两个方面
 确定在特定事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料
 周密考虑由原始资料引起的暗示的概念或意义。
o 所谓良好的判断能力,就是对疑难情况的各个特点具有指明其价值的能力,能够知道什么是无价值的,应当排除哪些不相干的材料,应当保留哪些能导致结果的材料,什么应当作为疑难中的线索加以强调。
 机警、灵活和好奇心是基本要素
 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也不能保证良好的判断
• 二、观念的起源和性质
o 所谓观念就是经过反思思维避免或克服障碍的方法
• 三、分析和综合
o 事实上,我们掌握了事实同结论的关系或者原则同事实的关系时,便已经是综合了。当分析被强调时,综合也就出现了
o 每一个判断,只要它动用辨别力和鉴赏力把重要的和无价值的区别开来,把无关的细枝末节同关系结论的要点区别开来,便是分析的,每一个判断,只要在头脑中吧选择的事实安置到范围广泛的情境中,这便是综合
o 分析导向综合,综合改善分析

第九章意义:或概念和理解
• 一、智力活动的意义
o 意义和理解缺少他们就会
 缺少思维内容
 思维混乱或困惑
 思维反常,胡言乱语,精神错乱
o 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 二、获得意义的过程
o 要使事物获得意义,形成简单的理解的习惯,那就要使模糊和摇摆不定的问题在意义上能够达到一贯、一致,定型或稳定。
• 三、概念和意义
o 意义被直接地分类掌握并使用,然后以一个词命名这个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概念
o 概念或标准的意义是
 (1)鉴别的工具
 (2)补充的工具
 (3)把一种事物纳入另一种体系的工具
o 概念就是一个含义,提供了确定和分类的一个标准规则
• 四、什么不是概念
o 概念不是从众多不同事物中得来的,去除事物间不同的特性,保留一致的特性
o 类似的概念很通用,是因为应用很广泛,而不是因为其构成
• 五、含义的定义及组织
o 定义的三个类别:
 (1)指示性
 (2)说明性
 (3)科学

第十章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 具象表明思考将运用于一切活动,以求有效地解决展现出的实际问题
• 对结果的兴趣,对成功完成一个活动的兴趣,应当逐渐转移到研究事物的智力目标上来——特性、结果、结构、原因和效果
• 结果,教育所达到的抽象,是对智力问题本身的兴趣,乐于为思考而思考
• 教育的目标应该保证两种思考态度的平衡融合,并充分考虑到个人的性格,不能阻碍和限制他自身具有的强大力量

第十一章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
• 一、经验思维
o 纯粹经验思维的缺陷
 首先经验的方法不能辨别结论的正确和错误
 新经验在相当程度上离开了过去的情境和以往的先例,它们就没有用处了
 心智的迟钝、懒惰、不合理的保守性大概是经验方法的伴随物
• 二、科学的方法
o 科学的方法同经验的方法正好相反,科学方法是找出一种综合是事实,来代替彼此分离的种种事实的反复结合或联结。
o 实验的思维,或者说科学的思维,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过程,或简单的术语说是区分和鉴别的过程
o 科学思维比经验思维具有优势
 增加了安全性
 由于分析增加了推论的肯定性,因此综合就显示了妥善应付新异情况的能力
 从信赖过去、常规和习惯的保守态度转变为相信通过现有条件的理智控制
• 总结,经验这一名词可以用经验的或实验的思维态度来进行解释。经验不是一种呆板的封闭的东西,它是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的,当经验局限于往事,受习惯和常规支配的时候,就常常成为通理性和思考对抗的东西。但是,经验也包括反思思维,它使我们摆脱感觉、欲望和传统等局限的影响。经验也吸收和融合最精确、最透彻的思维所发现的一切。确实教育的定义,应该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

第十二章活动和思维训练
• 一、活动的早起阶段
o 刺激反应
o 模仿
o 注意、观察、选择、实验和证实结果
• 二、游戏、工作及类似活动形式
o 游戏
 柏拉图、福禄培尔都认为游戏是儿童幼年时期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方式
 游戏态度比游戏本身本身更为重要。前者是心智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时的外部表现
 游戏态度就是一种自由态度
o 工作
 工作不仅是外部的表现,也是心智的态度
o 游戏和工作的区别
 在游戏活动中兴趣在于游戏活动本身,而工作的兴趣在于活动终止时的结果。因此,游戏纯粹是自由的,而工作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制约的
• 三、创造性作业
o 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是,去寻找将民族的盲目和因循守旧的经验转化成为有启发意义的,开发人心智的实验方法

第十三章语言和思维工具
•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o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 二者是同等的
 文字是思维的外表和衣服,思维本身并不需要语言,只有当传递思维时,语言才是必需的
 语言并不是思维,但它对于交流思想,已经对于思维本身来讲是必需的。
o 人为符号在表达意义是有三方面的优势
 不能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 它们是在我们的直接控制之下制造出来的
 既简便,又易于掌握。
• 二、语言方法在教育上的误用
o 在运用符号是,只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和得出正确的答案,沿用指定的公式进行分析,就会使学生养成机械的,而不是富有思想的学习态度;文字的记忆也就代替了对事物意义的探究。
• 三、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
o 把“日常事务”的习惯转变成为表达“精确概念”的习惯,需要做到三点
 扩充学生的词汇量
 更精确地表达词汇的意义
 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习惯
o 在学校工作中,妨碍语言连贯性的几种情况
 教师有垄断连贯叙述的习惯
 规定课业的分量太少,而且讲课时又有琐细的“分析性”提问
 强调避免错误,而不注重获得能力

第十四章观察和思维训练的知识
• 一、观察的性质和价值
o 所有人都有一种自然的愿望——近似于好奇心——希望扩大他们对人和物的认识的范围。
o 在正常的发展中,特殊的分析和观察,起初几乎是同在活动中指明手段和目的的迫切需要完全连在一起
o 随着实际思维进入理论思维,观察也进一步发展到了理智或科学水平
• 二、学校中的观察方法和材料
o 他们根据合理假设,即观察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观察即是探索,是为了发现先前隐藏着的,未知的事物,以达到实际的或理论的目的而进行的研究。
o 选择适当的观察材料,引起对观察的渴望,能使观察更精密
o 最初的观察是为了实际目的,或仅仅为了爱看爱听,要引导这种观察,去达到一种理智的目的。
 学生学习观察是为了
 发现他们所面临的疑难问题
 对观察到的令人费解的特征加以推测,并提出假设性解释
 验证暗示的观念
• 三、知识的传授
o 怎样对待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材,使之成为反省思维
 传授的材料应该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传授的材料应当是个人观察所不易获得的
 传授的材料应该是一种刺激,而不是带有教条主义的定论或僵硬的性质。
 独创性,学生对问题有亲身探讨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真心实意地循此前进,导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 传授知识所提供的材料应当与学生自己经验中的紧要问题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原则是指将传授的材料纳入学生经验的现存系统或组织之中。

第十五章讲课和思维训练
• 讲课是刺激、指导儿童思维的场所和时间
• 一、指导阶段
o 赫尔巴特听课五部分
 准备
 演示
 比较
 概括
 运用
o 杜威的思维几个阶段
 问题或一个迷惑的现象的出现
 观察、调查事实、解决和弄清楚问题
 形成合理的假设或猜想
 通过在新的观察和新的实验中的应用,来检验推理
o 教师针对一个主题应该提出的问题
 学生在接触这个主题时要做哪些准备?
 哪些经验可以被利用
 他们学过哪些知识可以派上用场
 怎样才能有效利用它们
 我们该呈现什么样的衣服画面
 我应该将他们的注意力带到什么主题上
 我应该联系哪些事例
 我应该做哪些比较,提出什么共同点
 用什么指导整个讨论的结果
 我应该怎样应用,从而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原则
 学生们的哪些活动能帮助他们了解真正的有意义的原则
o 在指导讲课过程中,教师将一个观点转化成几个逻辑阶段,是将基于对事物的了解的思考强加于另一个对事物不了解的思考,从而达到阻止学生自己的逻辑的目的
• 讲课中涉及的几个因素
o 赫尔巴特学说将教导步骤分为
 对特殊事实的理解
 理性归纳
 应用和论证
 形成假设或建议,以及详尽的细节
 通过新的观察和实验中去运用它们,达到检验的目的。
o 每个过程都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 具体的事实和事例
 思想和推理
 对结果的运用
 每个过程都包括演绎和归纳

第十六章一般性的结论
• 一、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
o 一切富有成效的想法,都包含着有意和无意的节律
o 检验教育成功与否,最为重要的是看这种教育是否培养一种思维形式,能够在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之间保持平衡的关系
o 每当解决了一个难题,就应当把有关这一问题的知识积存起来,使之成为解决更深一层问题的有效资源。因此,有意识的总结和组织是绝对必要的。
o 无意识为我们提供了自发性行为和新鲜的兴趣,而意识则为我们提供了控制和掌控思维的能力。
• 二、过程和结果
o 在游戏中,兴趣集中于活动的过程中,与结果无多大的关系。连续发生的行为、印象、情绪,依靠这些表现就可得到满足。
o 工作,是由结果来控制着注意力和手段。如果唯一的兴趣仅限于结果,那么工作就变成了苦役。
o 要使儿童做本来并不吸引人的事,组好的办法是让他理解工作结果的价值,使对价值的意识转移到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本身没有兴趣,而是借用了结果的兴趣,把工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
• 三、远和近
o 熟悉的和相近的教材,本身并不能引起思维或使思维做出反应,只有用它们来理解陌生的和相远的教材时,才是有用的。
o 如果使学生的思维仅限于他们也已熟悉的教材上,便会压制他们的理智,涣散他们的感觉能力。
o 新教材通过思维变成了熟知的旧经验以后,又用来判断和融化更新的教材。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威】《我们如何思维》梳理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ln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