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4 爱自己爱生命爱自由
什么是爱自己
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事实、感受、需要、请求),以及如何倾听之后,转眼到了第八章。作者开篇即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是爱自己。由此延展出了一个话题,究竟什么样是爱自己?
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商家常常用爱自己的口号来促进超价消费,诸如人生苦短,不要苦了自己,不要钱没花了、人没了。慢慢给人一种错觉,奢侈购物、大胆消费来服务自己就是爱自己?
切换到精神和技能领域,缓解焦虑的鸡汤成功学、只管知道不管做到的知识付费等等大行其道。那么,苛责式地追求上进、焦虑式地追求成功就是爱自己?
出于生命之爱的行为
关于爱自己的体现,作者给出了他的主张和答案:
一、当我们遇到挫折、表现不完美时,我们是如何应对以及评价自己
错误地看待人,是把人“当椅子”,当作为他人服务的、标准化输入输出、而不能出错的工具。工具意味着它的价值在于功能,而功能不可能十全十美,即使我们穷尽一生去追求,我们都不可能完美。工具,就意味着工具的缺陷。
而正确地看待人,把人当人看,一个有反复、有弱点、有缺陷、有变化、有七情六欲的人。当表现不如意时,如果更多是自责、内疚,羞愧等情绪,它表现了对自己状态的不接纳和对自己感受和需要的不体恤。当我们遇到挫折、表现不完美时,正解是:
1、觉察、体会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
人的任何行为,都出于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此时,我们去回顾、体会行为基于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 当初自己选择如此行为的初衷动机和需要(而无论结果是否实现,是否感到遗憾)。
- 现在的悔恨或自责感受,又是出于什么样的需要未被满足。
作者列举了他给人签名又赶着下一场,在着急状况下未盖笔帽将西装染脏的例子。通过这件事情,他觉察到了(如今的后悔所体现出的)自己照顾自己的需要和(当初给人签名和准时讲课所体现出的)服务他人的需要,并在日后学会灵活处理这两个需要的冲突。
再比如,在这个营销陷阱攻击力极强的时代,可能不少人被套路过,交过美容健身的智商税,而且税费还不低,无意中想起来都心痛不已,怀疑自己当时脑门被夹了。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当初购买,是出于美和健康的需求,而如今心痛,是出于对公平公正的需要,都是自己的需要,只是后续如何能更好地满足自己这样的需要。
2、体会、感受忧伤,直面人生的苦难
经历了上述自身需要的觉察,我们感到“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此时,内疚、羞愧、自责的情感,会转变成忧伤、挫折感、恐惧等情感。
3、自我宽恕,包容自己:
充分释放、体会到了遗憾和痛苦的情绪后,我们试着包容自己,包容现在后悔的我,包容曾经那样行为的我。
4、建设性成长
当我们对自己的需要有了进一步的清醒认识,体会了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并自我宽恕之后,我们体会到了对自己的爱,这份爱会引向成长,我们接下来会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追逐梦想。
上述整个过程,作者的原文描述如下,非常精彩:

二、如何选择生活和行为
爱自己的第二个方面的体现,是如何选择生活和行为。作者提出,出于自己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和行为,只做有乐趣的事情,体会到服务生命的乐趣。即行为和生活的选择是基于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责任、义务、应该、不得不、没办法、羞愧、内疚、恐惧等涉及的外部标准的遵从。
刚开始我也很难理解,生命那么多不自由,怎么可以只做有乐趣的事情,多么地不负责任。作者提出进行如下主动选择的练习,来体会“任何行为都出于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
将“不得不”转变成“选择做”:
1、列出自己觉得没意思的"不得不做"的事项清单。
2、每项前加上”我选择做“。(可能会有些不适)
3、再加上“因为我想/我需要“ (选择的原因)。
4、审视需要并做决定:继续|其它健康满足方式。
比如,
STEP1,我觉得现在的工作很琐碎,没有什么意思,也没什么成长。
STEP2,加上”我选择“,即:我选择做现在的琐碎的工作。
STEP3,加上”因为我“,可能是:因为我不想走出舒适区,不想面对困难,也想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先夯实基础技能。
STEP4,做决定:
人都希望呆在舒适区,但不可能永久停留在舒适区,假如是这样的永久的需要,它是不现实的;
而自己不仅有舒适的需要,也有价值感、成就感的需要,因此要综合判断来选择;
而接受挑战会把舒适区范围逐步扩大,经历过后,曾经觉得难的,不会再难;
而夯实基础技能的需要也可以通过难的工作来作为实践的场景。
因此,可以主动选择承担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的选择才是符合自己真正或平衡后的需要的。当然,当下也可以选择继续维持现状,但当生存与发展需要大于舒适的需要时,会再做如此的选择。无论如何选择,明确一点:都是基于自己的需要的选择,而不是外界逼着你,公司逼着你。
通过这个练习,即使是并无改变、仍旧继续旧的事项,我们也做得并不再烦躁,因为确认了它源于自己的需要,是服务于自己的需要的。而且,它不仅让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对自己的需要进行一番审视(因而可能会更改需要或更改满足方式):
这样的需要满足是否不长久,是否是饮鸠止渴?是否有其它更健康的满足方式?这份需要是否只是一份策略(比如对钱的需要),有为之满足的进一步的需要,而它是什么?涉及到多个需要,如何灵活选择或平衡?
奴隶|主人
最后,作者也对行为的非健康动机进行了列举:钱、他人赞赏、逃避惩罚、恐惧、内疚、羞愧、职责。可以看到,这些动机都体现了人成为了外界标准的奴隶,自己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行为是出于压迫,还是出于自发,体现了心理自由度。而如果压迫,人会反抗,即使以很微妙的方式而无感知,因为"没有人愿意当奴隶"。而如果出于生命本身的自发成长性,则内驱力和行动力会非常强,内心也很丰盈。
非暴力沟通,教会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倾听自己,特别是挫折时,也能体察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更建设性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心愿;出于自己需要和价值观地选择生活,出于生命之爱地选择行为。由此我们体会到对自己的爱护和尊重,体会到生命的爱与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