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对手工制品最开始的印象大概就是老物件吧,结实,耐用。长大后发现原来手工制品意味着更多的money,是因为现在都没人肯用没人肯做导致物以稀为贵,所以对于还有需求的手工制品,就需要花更多的钱来买。
但是慢慢不经意发现人们常常提的匠人精神更多地用于手工艺制品者,他们做着养家糊口的生意,却是在用心雕琢手里的每一个物件。手艺人的传承,他们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以及现在面临失传的危机,可能就是我当下对于手工制品延伸出来的认知吧。
很幸运能够碰到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这本书,里面记录了很多个不同的手艺人的故事,读它不仅在读匠人的故事,更是在读匠人的历史,手艺的历史。
01秘诀之二是“建寺庙时木头的方位要跟它生长的方位相同。”
秘诀之三是“搭建木结构建筑不依赖尺寸而依赖木头的结构。”
匠人不仅仅传达出一种一丝不苟充满热忱不喧闹不浮躁的精神,也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生长,万事万物和谐融洽的精神。他们取材自然,顺应自然,完美地诠释和展现了人与自然的这种融洽关系。
木料的选用符合木材的习性,就像烹制美食做法取决于食材,根本上还是要展现食物本来的味道,将它们本身的功效习性发挥出来,并与其他食材、辅料完美融合,乃至发挥出更上乘的味道。
02这样出的活是很上等、很好看的。
虽是养家糊口,可每一处无不体现匠人精神,以朴实无华态度建造有体温的物品。
03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工作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不行的。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地这种师徒关系就形成了。
能坚持一份手艺,一份仅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手艺,靠的不仅是一份热忱,更是一种信念,有心有热情有爱才会学成,即使在工业化危机下也不会轻易放弃。辛酸。。。
同行是师徒!而且这种关系在匠人间是这样的顺其自然。匠人的师兄弟间的提拔互助,师傅的归整器量,从台上到台下,支撑出匠人精神,匠人尊严。
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仅仅刚读完宫殿大木匠的部分,但是已让我下决心自己买一本留着看,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盐野米松对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作坊的记录,也是因为译者英珂对作品完美的解读翻译,更是因为匠人身上那种珍贵的对待所学事物的恭敬的态度,以及把事物做到完美极致时的谦卑不骄不躁的态度,和对自身事物的由始而终的坚守。这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附录: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