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能量的时候,不宜看怀疑人性、底色暗淡的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常年评分排名第一,是我想到的选择。高中时,和爸爸一起在电影频道看了这部电影,晚上10点开始,看完已是凌晨。而后一直记得那句:Hope is a good thing。没想到再看时,白云苍狗,扑面征尘,心绪不复彼时。
还是有很多地方让人感慨。公众号文章大火时,这部电影的“体制化”引用很多。转型成功的自媒体人,在自己的笔下都成为了那只每片羽毛闪着自由光辉的鸟儿。当我看完时,血槽不自觉增加,类型电影就是煽动性强嘛。没打算细究这部电影,电影终究只是电影。我的人生不会因为看了部电影得到升华,生活不会因为鸡血立马变好。我能够做的,仅仅是梳理、记录。
前天,我看完《比海更深》后,找别人写的影评,有一个人非常走心地写了365天的电影日志。这种情况下,已然先不顾文字的品质和思想的深度,仅仅是坚持的行为就足够打动我。原本打算放弃任何记录形式的我,受到激励后在PS上草草地写了几个字。说真的,写点东西真的能让人心情好起来。
佩服现实生活中坚持磨练自己的人。像安迪一样,拿起一把小锤子不断地凿下去,把别人嘴里的“六百年”凿成现世。
本科一同班同学,坚持了四年晚十早六的生活。弹得了吉他、拉得了小提琴,还是我们班白白嫩嫩的大学霸。那时候只觉这样的人好少,直到后来接触的人更多时,才发现这世上默默坚持的人有很多。前段时间看到音频作家版税榜上有名的张萌,也就是我们北师大的师姐,作为最年轻的作家之一排在前15位。她现在的形象,营销是一部分,能力和付出才是本质。去年3月时,在798和她见了一面,她对我进行了一次咨询指导,完了之后他们团队复盘到凌晨过,第二天照旧5点起床录音频。不说别的,能够为了所谓的“理想”,从浙大毅然退学,理转文考到北师,再坚持十来年早起读书、读英语并持续创业的人,我相信她必定已千锤百炼。以前的导师,忙碌之余一年码一百万字;朋友圈的小姐姐坚持每天做早餐的、五点发文的、创业的,真的挺多。今日之果,永远都离不开昨日之辛勤灌溉。
回过头来看自己,从很早开始我就被母上经常骂:没恒心的东西!
初中有新加坡政府中学来我们学校招人过去上学,家里人有意识就让我弹了一段琴,学个特长会更有机会,但我借口学业压力太大而放弃。高中的艺术节,看到班上同学拉二胡真是相当民族范儿,于是哀求家里人学二胡。学了一段时间,借口高三时间紧张,再次放弃。等到大学学习纯文科专业,也是半丧半丧的,从未蓄力坚定地为人生磨练一次。想想这25年,最值得骄傲的自己停留在14岁,也是蛮可悲。当年那种纯粹为了喜欢而没有时间概念,不顾一切投身进去的感觉,依旧令人难忘。昨天有人问我,希望自己五年后是什么样子?其实我早就写过很多次“我的五年后”,但一次次地写下,又一次次地怀疑。时间,就这样溜走。记得我研一的时候写了一下“我的三年后”,大多数小计划确实完成了,真正的大计划却一次次搁浅。
如果安迪也像我这样,凿了一段又怀疑自己,进而悲观度日,那他永远不可能在那个雨天出走成为伟大的自己。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一点一点地凿下去,相信自己,不要内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