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妈妈问我的问题。
这次我回中国,女儿5岁,在中国的幼小衔接的学前班里待了两个月,会背了10多首诗,认识了很多字,还被训练20以内的加减法。假设妹妹都能理解得了,应该会比哥哥强了。哥哥比妹妹大两岁,美国小学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汉语,认识汉字,会读会写的大概100多个,跟同龄的中国小朋友比起来可以说弱得可怜。
再说小米的英文,虽然小米的英文是第一语言,但是小米跟同班同学比,小米还不会拼读,所以英语仅仅是口语好。
小米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天天给小米读英文书,但是并没有教她拼读,一上小学学校就会教的。
小米的数学包括哥哥的数学都反应“慢”。根本不知道“2、8、2、8好朋友”,也没唱过、背过相关的口诀——至少我不知道。
小米在美国也学跳舞,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考级。虽然小米也从三岁开始学跳舞,但跟国内的三岁开始学的同龄小孩相比,小米差得不是一点点。
小米很慢,小米的老师从来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呵斥小米太慢。小米不想上课的时候,老师也没有强迫她做什么,顶多允许她做自己。
我知道我一直在拿钱打水飘,按照美国老师的鼓励教育,孩子们好多都在打酱油。但我看到了一个不同,那就是即便美国的老师也希望孩子出名,他们没有那么迫切地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做得标准,而是时时刻刻鼓励孩子们,希望他们再来上课,喜欢老师,喜欢上课,喜欢跳舞,喜欢游泳……
美国的老师不严格吗?我没觉得。小麦上课说话,老师会单独找他谈话,甚至有的时候会罚站。
小米在美国上全日制幼儿园,6点放学,时间并没有国内幼儿园4点放学的时间充裕。小麦下午2点半放学,有的是玩的时间,操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即便是兴趣班也不超过一节课一个半小时,有的只有45分钟。
而我看到的国内小朋友学京剧,每周2节课连上,一节课两小时。这个强度,让我很佩服中国的小朋友“吃苦耐劳”。我旁听了一下,真不觉得有意思,反反复复练习几个动作,重复一段话。就好像弹钢琴,为了考级,只能反复练习一首曲子。
我记得以前看过的一位钢琴老师写的文章,她说如果你想让孩子专业弹钢琴,就不要让他考级,而是让他体会不一样的曲子,多弹奏一些音乐。所以,跟大家觉得考级很专业来说,我觉得考级是很不专业的。
就好像我当年考英语八级的时候,真没怎么复习。因为大学四年一直都在接触英语的方方面面,高等写作、同声传译、英美文学……考托福的时候,也没有额外负担。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当你听说读写没有问题的时候,也就不存在“不专业”之说了。换句话说,专业不是“考”出来的,虽然考试很有用。
同理,如果孩子真得很喜欢自己所学的技能,知道将来如何使用,经常观看比赛,欣赏表演,那么考级应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吧。
我是向来主张用以致学,而不是学以致用的。
我有的时候搞不明白兴趣班的目的。
记得身边有位妈妈跟我说,咱们中国的妈妈让孩子学这些艺术类,并不一定让他们将来从事这个行业。可即便是这样一个妈妈,也是把孩子逼成10岁钢琴10级,很“成功”。
而我身边的另外一个妈妈,孩子特别喜欢小提琴,大学的时候要考音乐学院,妈妈坚决不同意,非要让她学金融,赚大钱。
且不说,技能能不能加分,但真的喜欢为什么也不是好事儿呢?上面两位妈妈都是华人妈妈,我总觉得有点儿自相矛盾。
记得我最近在感叹中国小孩儿辛苦的时候,一位中国妈妈跟我说,现在对小孩儿的情商要求也很高,孩子都早熟。
我对情商的理解跟她的也不一样。
我觉得,情商并不是会说话,会左右逢源,会见风使舵。情商最根本的是要懂得跟自己相处,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圈子。没有人因为会取悦于人而高情商的,因为那样做的代价有可能就是委屈自己。跟人相处之道,尤其是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而关系之所以复杂,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取舍,在该求同的时候存了异,该存异的时候期待求同。
美国小朋友真得输在起跑线上吗?
我反问我的妈妈,你知道终点在哪里吗?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马拉松选手从来不在起跑线上冲刺。
小的时候,多点儿时间玩,多锻炼身体,多阅读课外书,多交往小朋友,好像要比多做练习多考级多跟小朋友竞争名次,重要的多得多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