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才疏学浅的学生,像漂浮在水面上的一颗浮萍没有根,没有方向。通过学习领悟到要拥有一颗清净心去修行,积德行善,财富是布施得来的,聪明是法布施得来的,健康是无畏布施来的!本着这样的心态清晰起来,一点一滴去做,那么无论你经历多少荆棘,多少沟壑,多少荒凉的旅程,至少我们心里是满载着收获和喜悦,福报的阳光也会逐渐回馈给你,哪怕是暮年。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念时间很短,贵在能持久。念念相继,净念相继,教会我们方法。有了这种方法,我们持之以恒便是收获。清净心,就是真诚善根,心灵要空寂,没有一丝杂念。善根福德因缘,善根,就是种子,在因缘具备的时候生长成熟。福德,过去所做的善业,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的善报。因缘,内因与外缘都具备时,业报才会成熟出现。所以善根,福德,因缘,是佛学的基础概念和重要内容。愿我们变得纯洁,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愿我们的灵魂在谢幕的时候,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清净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而我做的相差甚远,以为真诚就够了。命由己造,像由心生,常有积极心,警觉心,改过心,多做善事,断恶扬善。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修自己,多帮助别人,力所能及地利于他人,也要戒掉惰性,常常在学习与玩当中迷失,修行,学习,如一把尺子,改过不易,却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其中“恭敬心”,恭敬心不仅仅是对老师,父母,长辈的恭敬,还有对父母的过失也要礼敬,对于别人的过失,没有赞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日日醒察自己,反省自己的过失。根深蒂固的性格,习气,改很痛,需要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天不改过一天就退转,那么,让每一天,每一年,我们都没有碌碌无为。
这一章节主要讲三心,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知耻是内心的良知,敬畏是尊敬老师,长辈,勇猛才能精进。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的口善念佛,心情,习气,毛病都要割除。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切众生给我们在修行上,奠定最好的基础,道业才能够成就。所以要真诚的感恩考验我的人,渡我,修我。
改过需要三心: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根深蒂固的性格改过必然会生疼,那就需要多读善书,明理,然后从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改变宿命,唯有改过,积善。多种善因,多留福德。
学到了真假,端曲。凡事低于大众,利于自己的贪图利益和名声,是假善。念念想着利于别人,利于社会,利于众生,忘掉自己,真正发心,默默去做,是真善。正直,默默洗涤,纯济世之心,是端。有欺悔媚世之心,是曲。人之为善,不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学习同情心,怜悯心,见到别人遭遇困难就像自己遇到困难一样,舍己为人。
1与人为善2爱敬纯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做福8护持正法9尊敬师长10爱惜物品
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通过学习,才知道平时做的太少,总以为等我有能力了再去做,修行不是在等待的路上,要立行于点点滴滴的生活里。
1.与人为善,自己的缺点或是要时时刻刻地检点,要认真地把它改掉。见到别人有长处,有善心,有善行,心要公正,不能够偏私。
2.爱敬存心,圣贤人存心是爱人敬人。普贤菩萨十大愿望,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不但敬人,而且能够敬事,静物。都是出自于真诚,真诚恭敬,敬人就是敬爱,爱护这个人。敬,是我们对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这个事情做好。这叫敬事敬物,物是一切,桌椅板凳都是物,把它摆得很整齐,保持干净,就是敬。
3.成人之美,诚挚成就别人,有长处,有善行,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善人得诽谤时,要帮助成就他,不让他受到障碍,利益社会,功德之大。
4.劝人为善,古时只有书,口,两种方法,古圣先贤依然坚持印刷,我们才得以学习成长。现在信息时代,有更多的方式劝人为善,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5.救人危急,救人危难之中就是救我们自己,别人有灾难之时,要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尤其是父母公婆以及其他老人。
6.兴建大利,兴建大利能够利一个地方,能够利益国家,能够利益世界,这个利益就大。我们没有能力,不能没有心。
兴建大利,提倡孝亲尊师,对老师总是念念不忘,提倡师道。舍财做福,归纳为六度,1.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这六戒都归纳为布施,烦恼,习气,贪嗔痴慢。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不是一朝一夕,要长久坚持,积财没有舍财快乐,舍才是得。
谦虚学习与修行,恭敬父母老师,存诚心,恭敬心,清净心,谦下心,大善大利。通过学习,是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仿佛是一只空杯,哪怕修一颗清净的心也罢。老师说“无论经历什么都让心归于平静”只有静下来,学习才能清晰地渗透,悟透,也才能够得到自信。
“立命之学”告诉我们自己可以主宰命运,改变命运。勤奋好学,目标是帮助国家,帮助世人离苦得乐。古人范仲淹那么小就有救人的志向,想来真的很惭愧,若不能称为一颗大树,就做一片叶子,尽所能地发挥余光和热。
了凡先生33岁那年,被主持教育的长官在闲暇时重新翻阅考卷,发现了凡先生的卷,对文章的见解很是赞叹,是一个集学问和德行于一身的人,于是申请补考,被批准。
孔老夫子算定,了凡先生早年命运,他心灰意冷,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通过云谷禅师开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才能超越命运。通过学习,才知道身体上的不适,就是妄念而来,凡夫都做不上,那又何来的标准?努力吧!
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有善根,福德,因缘三条件具足,才能改变命运。一分钟能勾起多少妄念,多少分钟才能够灭掉,起心动念就有命运,驱除妄念才是功夫。解悟后,将理论方法落实于生活中,提升境界,才是命由我作。
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只要从心去下功夫去寻求,就能得到感应。福田就是净化,断恶修善,去除妄念,方能改变命运。
学习《了凡四训讲记》,结合净空法师自己五十年的修学心得,写的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存心),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修行,是真做,先从心地上下功夫,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
学习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其中也阐述了了凡先生的六种方法。
1不可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2残忍
3有爱心,爱自己的名节。
4不可讽刺挖苦捉弄别人。
5饮酒伤害自己。
6晚不睡,不保养元神。
佛法讲,无妄念才真诚,就是本性,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变现出来。
积德,包荒,惜精神,洗刷自己,从新开始,包容,不可好胜,好强,拓开心量,和爱,合气,有爱心,不可喝酒熬夜,爱惜身体和精神,
若发愿为众生服务,必须有道德学问能力,修养品德,断除烦恼,积累功德,成就学问。为一切众生之利益着想,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众生服务造福的工具。于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就称为乘愿再来。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依报随着正报转。多积阴德,不可说,一说就破。通过这么多天的学习,真的领悟很多,从前的无知,怨恨恼怒,都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却浑然不知。只有学习才能明理,进而修养身心,积累德行。
大善大恶的命运都无法掌控。真心无念,妄心有生灭,把生灭断除恢复到不生不灭,才是修学最高标准。立命就是,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是真正知天命。学无止境,把学到的运用生活里和内心深处,便是最大收获。
真真用身做善,灵魂才高尚。断恶修善利他,实则利己。把抱怨之心化成报恩之心,消业成就德行,内心才能丰盈。一心不乱修不二法门,断分别,执着。学就要行,平常思想行为表现,在生活当中落地。
勇猛心要纯,持之以恒坚持。了凡先生认真如法,断恶修善改变命运。常忏悔自己的过失,脱开心量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断恶修善触手可及地从身边做起,真心修善无量无边,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立命之学中这一章节提到六个小点加以概括。
1发扬文明文化,敬畏人与自然,服务大众,利益社会。
2隐恶扬善。
3上抱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4齐家,提升境界,众生皆是佛,清净平等。
5勤俭帮助众生。
6正知正见。
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了凡先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立命之学,告诉我们命是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的,错的时常省察,对的要强化,同时,每天积善用量化来进行数据显示,约束自己完成任务。如果我们也能通过学习借鉴方法加以运用,定能改变命运,也能和谐社会。
“改过之法”孔子云,“过则勿惮改”就是要有勇气和毅力改过,小小的过失恶念要扼杀在摇里。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厚就是心念时刻为众生着想,薄就是刻薄。若心心念念都为别人着想,定是有福人。多多积攒福报才能悠远绵长地留给子孙。彻底改过,再积德行善。佛法难闻,我们都是有缘人,感恩贾丽学长日复一日地真诚恭诵,让我们学到善知识。无限感恩!
今天学到改过之法,要有知耻心和畏心。知耻是理解和尊重别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改过自新。畏心是尊敬长辈师长,即敬爱又惧怕。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不造恶业。一念猛力,足以涤百年之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千年黑暗。由此可知,不学习只是盲目地做善,没有改过之心,修善就像隔着一道屏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