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二十二》,最大的感觉就是平淡,阿婆们平淡的生活,她们平淡地讲述过去,整个片子如同一条大河缓缓流淌,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和血腥都隐藏在缓缓流淌的水面以下。没有刻意渲染的泪点,没有猎奇地特写侵略者的暴行,从头到尾,更多是沉默、是背影,是时间静静的流逝。
正如海报上的四个字:深情凝视。
我们凝视她们,就像凝视自己的长辈。
虽然活着不易,也能笑着养猫的李爱莲老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抗战胜利纪念章而在床头挂刀的林爱兰老人,感激毛主席而改姓忘记了自己的母语依然在镜头面前唱起阿里郎的毛银梅老人,有人来看就很开心的李美金老人,到去世也舍不得用志愿者送的被子的王玉开老人,还有一个月只有30块钱却给导演郭柯包了100元红包“给你妈妈买糖吃”的韦绍兰老人。
走进影院前,我们知道的是“慰安妇”这一符号,走出影院时,我们认识了一个一个的人。这些老人的确像我们的长辈,像这个国家随处可见许多老人,善良、朴素、感恩,岁月在她们脸上留下痕迹,却看不出她们的灵魂被苦难扭曲。
悲剧的意义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这些善良质朴的人所遭遇到的就是不折不扣的悲剧。我们可以想象老人们“不说了,不说了”的东西是什么,那些潜在水底的冰山是何等的巨大。采访毛银梅老人的时候,她说起那些几十年没有说过的日本话:“欢迎光临!请进!请坐!”这些都是日本人教给她迎客的敬语,这么多年过去,还是记得那样清楚。看到这一段,我心里一紧,这几句熟练到几十年忘不了的日语,后面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无法理解这样埋藏了大半个世纪的伤疤,这样突然血淋淋撕开来是一种怎样的残酷,幸好,剧组是理解的。在受访者沉默的时候,镜头也能同她一起沉默,在受访者泣不成声的时候,对面的人与她一起流泪。
感谢郭柯和他的团队,没有把她们作为日军暴行的罪证,仅仅为挖掘历史细节去采访受害者人,而是为他们受到的伤害和不太幸福的晚年作出有些力所能及的事。
也要感谢这部影片,不仅仅看到她们作为受害者(victim),更承认和尊重她们作为(抗争过后的)生还者(survivor),坚强的斗士。苦难不能摧毁她们对生活的热爱,也不能摧毁她们的善良,她们的意志和勇气远比那些不敢承认罪行的加害者要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PS:说点题外话,那个日本志愿者小姑娘很奇异阿婆能够放下仇恨,继续平凡的生活。以前军事历史作家萨苏也发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能很快融入社会,完全没有欧美常见的战争后遗症,好像那一代中国人对战争和苦难的承受力特别的强。对此,萨苏的结论是,几十年全国性战乱,人命如草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逐步从战时状态向和平时期过渡,这个修复战争创伤的过程是全社会共同经历的,使得个人在其中并不是很突兀。我想,这个修复过程可能用了几十年,几代人的时间,被侵略的惨痛历史促使中国人偏执地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二十二》同期热映的某部大片,仍有这段记忆的幽灵若隐若现,直到有祖国舰队撑腰的主角喊出了“那他妈是以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