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大概不到50岁。在48岁以前,他见了两次皇帝, 都上了万言书。第一次见的是仁宗,第二次见的是神宗。他认为当时朝廷虽然百年无事,但朝政紊乱,要大改革,所以这样看来,王安石这个人是只做大事,不做大官,就是做了大官,他依然坚持真理。因此王安石才能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王安石这个人其实气量很大,但在历史上却备受争议。这是因为在宋代时很多人跟他在政治上持对立意见,其中就包括苏轼和司马光。但是论私人的交情、学问和人品,这两人又绝对佩服王安石。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 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其实,我们细细品味苏轼的诗和王安石的诗,就能发现这两首诗是一个正反互补的关系。苏轼讲的是一个人如果陷进去了,跳不出来,就会被迷惑,就看不清楚了。
而王安石讲的是只要跳出来了,就能把一切都看清楚,所以他 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趣的是这两个人在政治上其 实是敌人,王安石是革新派,苏轼其实是反对派。苏轼不像司马光那样全面反 对,但是他们两个人在政治上的意见是不一致的。尽管如此,也不影响这两个 人在人生问题上,一正一反地给我们做出了两个最有力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