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

作者: 乘风职读 | 来源:发表于2023-01-03 18:15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到“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这句话,查了一下原来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全句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终古少完人。

    具体解释是:

    一切善事里,孝敬父母榜首,但这个主要看心,不是看表面行为,不是说锦衣玉食给父母就是孝顺,假如这样的话,那么清贫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一切的恶事里,以好色为榜首,但这个主要看行为,不是看心,假如按心念论,世人都免不了面对美色动心,这样的话,世上就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了。

    确实,如果严格到按起心动念来评价一个人,或者具体一个行为,那确实很难有圣人。所以有时候我们非要纠结于“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想法?”“你这么晚下班,把约会都忘了,那我在你心里算什么?”这两个问题也有追究得合适与否的区别。

    不过,这句话只是举例子说明论迹和论心有各自适用的场景,有相对性。但并没有说通用的规则或者具体的做法,这又似乎“给鸡汤不给勺子”了。

    那什么时候该论心?而什么时候该论迹?试着想一想。

    一个是考虑亲疏关系,也就是两个的信任程度

    如果关系不亲近,那“论心”也没有准确性,只有“论迹”。

    和一个陌生人即使见过了两三面,在商业合作上要更多考虑他实际是怎么做,而不是看他口头上天花乱坠的漂亮承诺,这就更多“论迹不论心”。

    相反,如果是和家人说话,即使他骂你两句:“你这猪脑子就别想了,听我的没错”而要求你做一些当下似乎没好处的事情,你可能也会听从,这就更多“论心不论迹”。

    还有一种是看场景。职业场合和生活场合自然是不同的。

    如果是在工作的场合,比如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更遵从商业和职场的规则约束,而不能再象老师对待学生,家长对待孩子,长者对待家族里的年轻人,更多要求是“论迹不论心”,因为也没有太多时间去探索内心的动机和心理。当然不可否认,如果领导者能够了解并激发下属的心理因子,那是加分项,是了不得的事情。

    如果是和自己3,4岁的孩子相处,他还需要大人的教导,当然要更多先体察他的心情和目的。

    最后就是考虑时间阶段

    理论上,我们谈到评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当然是内内外外都看个仔仔细细为好,但实际情况远为复杂,有时没必要,有时做不到。你接触很多社会人,后面基本没交集,有必要吗?人数多起来,做得到吗?

    比如,初次被提升到管理岗位上来,如何管理好部门内五六个人,都算是一个难题。

    最初阶段,当然是“论迹不论心”的,这也是“行为管理”所提倡的依据“行为和结果”。公司毕竟有大的法度在,最容易量化,最容易共识,最容易约束的都是行为和结果性的指标,而这一块虽然是外在的,但在以成败论英雄的现代社会里是最快速见效由几个人形成”群体“的做法。

    然后,如果要形成真正的”团队“,那必须得“论心不论迹”,不过这只是副产品,共同的目标、约定的协作流程、各自的担当、相互的默契这些才是能够”论心“的前提。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圣人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圣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fk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