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作者: 好奇心BOOM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22:24 被阅读227次

        余华老师这个作品,从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了,一直没机会读,这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深有感触。

        在老师的中文版自序中,他这样写道:“我的作品都是源自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

          他说他明确能感受着自我的分裂。还没读正文,就感觉到有一双透视的眼,能看到读者的心。前几天刚写了一个短篇,关于活着的。当然在这之前,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巧合却又有着不同思考人生的态度,或者说我更悲观一点,看得到现在,不敢回忆过去,更没想过展望未来。即使是现在,也只会偏向于人性“恶”的一面。街上有老人摔倒,没有人去扶,是围观者太过无情,还是假摔者太过套路。

            余华老师说:“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忍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

            即使生活在21世纪,那又怎样,“社会”,到什么时候,它都是“社会”。暴露人性的自私,贪婪,欲望,和被利益驱使的丑恶的内心。

            既然我还在,我想我还活着,既然活着,就得活着。 余华老师说,作者笔下的人斤斤计较,那么读者也会认为作者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

          那么,我看到的是社会的阴暗面,是否也揭示着我内心那不堪的一面。堕落,悲观,又矛盾的世界观,驱使我现在在从事的职业必须要掩盖这一点,才会从容地行走,穿梭在人群中。

          我不禁反思,究竟怎样才算活着,昨天推荐给我这本书的人向我表达了他的观点,“只有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才能活着”。我没有反驳,却也不认同。难道主人公的一生不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可奈何和对这个社会无声的控诉么?亲人,友人,爱人,都死了,而“我”还活着。总以为会走在他们面前而忙着给他们安排人生,到最后才发现,再多的安排,都抵不上社会变迁带来的变数。或者说,是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说他是一个冷漠的,愤怒的作家。这点我认同,却也喜欢。刻画描写的一个人物的生死取决于自己笔下的不迎合。该生,就生;到了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死。看似是一个悲剧,又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却想不到,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一个背景,一个人,一场变故,一个结局。

          看完这本书,用了两天的时间来写这个读后感,终于理解,或对,或错,这就是一生。 欢乐,平淡,悲伤,离别,最后都会归于尘土。

            所以,每一个现在还在,还活着的人,不管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无论你贫穷、富有、悲伤、欢乐,都会度过这一生,以你自己的结局,结束这场故事。

                            ————写于2016年12月7日


    收拾东西的时候,翻到几张白纸,偶然看见这篇自己以前写的读后感。原来我那个时候就有读一本好书,记录感悟的习惯。真好,现在是2017年6月21日,这样算来也有半年了。想了想还是记录下来吧。至于文中那篇看这本书之前写的关于“活着”的小短篇,也找不到了,可以说一点印象也没有。我的记性很差的。所以趁现在还找的到,赶紧发上来,免得自己忘记了。

    不早了,我要睡了,晚安各位^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唯心一世:没觉得他身边总有一个人或动物陪伴着他吗,让他有活下去的意念。没有了,就去找一个信念,照着这个信念走下去!
      • 周大雄0323:上学时看过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特别震撼,该电影获得了国外某电影节的大奖,但后来又不让在国内播映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开始关注余华老师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尤其是《兄弟》上部,看完后特别伤感
        好奇心BOOM: @周大雄0323 是的,因为活着,所以活着

      本文标题:《活着》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fx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