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子”与“令郎”,这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词汇,然而在对话中却常承上启下出现,用以形容同一个人物。这怕是中华文化里有趣的现象之一。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不时能遇见两位父辈攀谈彼此的孩子,以下是大略对话。
甲:“吾闻令郎才华横溢,此次科举高中有望。”
乙:“哪里,哪里,犬子不过承蒙祖上余荫,略通文字,不成气候。”
你瞧,古时父母称呼自己的孩子,常用的是“犬子”、“小犬”之类,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则是“令郎”、“公子”之辞。实际心里怎么想的姑且不论,然而从来没有我家“令郎”,你家“犬子”的说法。
这与现在的一些的父母,倒是有些大相径庭。
如今的父母,常用的是“心肝”与“宝贝”,“陛下”与“娘娘”偶尔用之,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委屈,又怎能容忍“犬”字加之呢?
当然,“心肝”也好,“犬子”也罢,从古至今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天下的父母都不会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犬子”。“小犬”之说是谦辞,“心肝”之类则是实意。
如此一来,一些朋友们便会有疑惑。既然明明视作“心肝”,为何嘴上却要说“犬子”呢?这样做究竟是虚伪的客套?还是自谦的内敛?
就我以为,如此去做既不是虚伪的客套,也不是自谦的内敛,而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犬子”之说无疑是泼在孩子头上的一盆冷水。
对于熊孩子而言,大多数时候,相较于溺爱的“心肝”、“宝贝”,“犬子”的冷水更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故而明明视作“心肝”,嘴上却说“犬子”,这即不是虚伪,也不是自谦,而是一种用心良苦。
化浊
2019-01-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