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01473/c697238e30835f5d.jpg)
在我不满十岁的时候,当看到学校小操场上挂起了银幕,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可比家里来客( qiě)、考试得一百分还激动啊!我会迫不及待地跑到跟前,摸摸那块大布的边缘、摸摸溜光的铁架,我会站在旁边蹭一会儿,似是久别重逢,感觉这一切都是罕见而神奇的,想着到了晚上,这块大布上就会出人儿了……接下来当然就是“占地方”,就是找个砖头石块什么的在放映场上画出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就是自家人晚上看电影的位置了,当然“C”位最不好抢,有时即使抢到了,还有可能被“坏孩子”夺去,为此打架的事也是常有的。
还有就是怕下雨。不是有那句话吗——“于蛮铺,三道弯儿,一来电影就阴天儿。”我们村老街有三道弯儿是真的,来电影时经常赶上下雨也是真的,当然还是不下雨的时候多,要不怎么看了那么多的电影呢?但我还是会担心下雨,下得小还能披着块塑料布凑合着看,若是越下越大可就悔死了,因为县里电影队来一趟可真是不容易啊,一般要等上半年呢!
那时候,别看整天哄哄着看电影,真看上了却特别容易困,估计是因为年龄小,淘了一天,晚上耐不住吧。记得看《海霞》的时候我就睡着了,妈妈到散场的时候才叫醒的我。
还有就是《杜鹃山》里边的一句台词让我至今难忘——“杀人的钢刀只能把树桩砍”,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温其久那狡黠的样子。
后来又看过《春苗》(赤脚医生),《青松岭》(万山大叔的三鞭子),《决裂》(马尾巴的功能)等等。战争片就更多了,《奇袭》、《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刚开演时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那光芒四射的“八一”红星会立刻兴奋不已,一些剧情和人物几乎都刻在了心里。后来新片出了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七十二家房客》,还有唐国强、刘晓庆和陈冲演的《小花》,再后来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冰山上的来客》、《刘三姐》,还有印度片《流浪者》等等。然后我们长大了一些,长大了就敢从学校的围墙翻出去看《少林寺》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1473/fbfc54b6ef4f5703.jpg)
还记得只要是打仗片,你若问我们后院的五姥爷今天看的啥电影,他准回答你说:“八路军胜。”——他把所有的战争片都叫八路军胜。可不是吗,如果不是八路军胜,我们怎么成立的新中国啊?
还有一个现象,那时候村里来电影之前,总能传出一些小道消息,比如什么电影啦,哪天来啦。那时候的我很懵懂,只觉得知道小道消息的人很厉害。比如有个叫二战的孩子,跟我年龄差不多,有一天他告诉我说这两天要来电影了——《三进山城》,我一听很惊喜,但他把片名说得太快,让人很是费解。我就琢磨:三进三成?这是个什么电影呢?却不好意思再问,好像再问就显得自己很白痴似的。于是我就装着说,就怕那天下雨啊……
有时电影会半夜来,虽然大队预先广播了,但孩子们终究熬不住,还是睡了。到后半夜,大人把我们叫醒,虽然困得不行,但还是禁不住电影的诱惑。若是赶上冬天,母亲就用大被把我们围起来,可我们看着看着又迷迷瞪瞪地睡着了,有时会一直睡到电影结束。
可也有不睡的孩子,他们看得真,记得牢,第二天到学校还能把一些台词儿连表情带动作地说给你听,模仿得跟真的似的,让人觉得这么精彩却没看着,只有后悔的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1473/ab3c6dc67c0ca0ed.jpg)
看《追捕》的时候大概13岁吧!我是跑去邻村孟二庄看的。去晚了,觉得布帐子(银幕)在很远的地方,我挤在很多人的后面翘着脚看。人头缝隙间,那个指认杜丘的女人的脸吓了我一跳。后来“啦呀啦,啦呀啦啦呀啦”的歌声让我放松下来,但杜丘和真由美的亲昵画面又让我觉得很害羞。虽然害羞但意识里却想成为剧情里的人……那时我才13岁啊!
那天为啥去晚了呢?因为半路上我掉沟里了。我们村离孟二庄其实才二里路,但当时是刚开春儿,为了浇麦子,两村之间的小路被横着挖开了一个水沟,沟里全是水,并且延伸很远。个子高的一个个跳过去了,剩下我,试探着,跳还是不跳?看着沟里黑黢黢的真是有点胆怯啊!那也得跳,不跳怎么去看电影?!不过我终究没跳远,一只脚还是踩到了水里。待我爬上岸,裤腿湿了,鞋也陷在了泥里。幸亏有一个小伙伴等着我,帮我把鞋抠了出来……但奇怪的是,等看完电影回来,我不知哪儿来的勇气,竟也能一下子蹦到对岸了。说实话,这一跳让我自豪了很久。你不知道,这曾给我的少年时代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呢!
后来,在麦秋刚过的时候,《追捕》又来我们村上映了,于是我又看了第二遍。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电影放到一半,突然停电了。就在人们等待放映员磨电(发电)的时候,场外有人大喊:“门楼跟小玲钻柴火垛啦!”人们先是安静,随后不约而同地哄笑起来。这时已经有人随声往外跑,看来他们是要去抓人呢!
为什么要抓他们?我应该知道,那时候男女搞对象都是偷偷摸摸的,好像明目张胆了就见不起人了。
是的,他们是搞对象了,钻柴火垛(麦秸垛)就是搞对象的意思;我也知道,有些人总是无聊、嫉妒、不嫌事儿大,特别是那个外号叫“小白鼠”的坏种,大声嚷嚷的人一定是他。
为什么人家电影里的男女就可以随便好,还好得让人看着害臊、看着心里羡慕?难道我们这儿搞个对象就犯法吗?当时,我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居然也能想到这些,并在心里感觉不舒服了……
不!我心里想。
这时,我听到哒哒哒的声音响在耳畔,看来电已经发好了,一股亮光重新从放映机的方向射出来,光路里还变换着各种颜色,杜丘和真由美又重新骑在了马上……我离开座位,快速迈过很多人,突然来到放映机跟前,我看到了那个立在旁边的手电筒,一把攥到手里,边跑边喊:“叔叔,借一下手电筒!”
其实,电影放映场就是我们学校的操场,这里我太熟悉不过了。
我跑进学校,月光下,我看到了那个双杠和那堵矮墙,我知道墙下还堆着一垛砖。我把长长的手电筒别在裤腰带上(我以前见过这只手电筒,这是我见过的最长的手电筒,我们村没有这样的手电筒),登着砖垛爬上墙,再顺墙上了房。我站在房顶的最高处,打开手电向着三队场、二队场、一队场的方向晃,还学着电影里发信号的方式一亮一灭的,我坚信门楼哥能看到我的信号,能理解这里边的意思。果真,后来听说小白鼠等人只在二队场的麦秸垛里发现了一个被压服的窝窝,至于门楼和小玲,他们连个人影儿也没见着,哈哈哈。
可是,上房容易下房难啊。那么高的房,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去的。干脆,就先在房上待着吧,从老远也能看到电影,这时杜丘已经开上飞机飞往东京了,胜利在望……后来,还是那个高个子放映员叔叔把我从房上接下来的,他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小伙子,还有这一手啊?!”
后来我大表兄门楼真的跟小玲结婚了,并且不到一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我那时候小,还不知道“生米煮成熟饭”是啥意思,只听有人这么说,说是因为这,门楼哥才娶到小玲的。不过,他们的恋爱经过却牢记在我的心里,还一直鼓舞着我呢。这是两个农村青年的爱情,他们没啥文化却有着坚定的信念。我相信,不渝的爱情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就像杜丘和真由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1473/e53da84d2b62c148.jpg)
后来我上了大学。大学里看的也是露天电影,记忆最深的是西影厂拍摄的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人生》。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也发生在农村,刘巧珍的大(爸)也说谈恋爱是伤风败俗。可是刘巧珍就是喜欢高加林,她要像城里人一样给高加林过星期天,可心高气傲的高加林终究辜负了刘巧珍……德顺爷爷赶着马车讲述他年轻时的爱情时留下了真诚的眼泪,这时《走西口》的哀婉歌声似乎从过去的时光中传来……彼时,我是多么希望高加林能够坚守曾经的诺言,把金子般的巧珍作为一生的挚爱啊!
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红高粱》。当然,视觉效果非常冲击,故事情节非常震撼。这一次,当赤膊的余占鳌(姜文饰)把一大片红高粱扑到在地,又把穿着红棉袄的九儿(巩俐饰)压在身下的时候,我的心砰砰直跳……男人是真正的男人,女人是真正的女人,敢爱敢恨、不屈不挠……
应该说,看完这部电影,我,成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601473/de83c0460ee8730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