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书单读书
2017书单总结——让阅读的愉悦感大于阅读的使命感

2017书单总结——让阅读的愉悦感大于阅读的使命感

作者: 重扬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14:18 被阅读0次

17年底到18年初这段时间,又到了各路大V出书单的时候。随便翻了翻,除了几个真正有干货的大佬,各路营销号依旧是换汤不换药。

前一阵子看到一句话,读书的时候,只有让你的愉悦感大于使命感,这本书才能看下去。这句我深以为然,很多时候,当我不得不翻看那些佶屈聱牙的专业书的时候,不是在打瞌睡就是大脑已经神游天外,但是喜欢的书就可以不吃不喝不动直到翻完。

然而读书之于我,并不是一件可以随心所欲的事情。许多时候,为了扩大我的知识量,为了让我的兴趣不死磕在单独一方面,我必须硬着头皮去看一些我并不感兴趣的书,这个时候,阅读的使命感远大于愉悦感,阅读过程十分痛苦,然而用这种状态看过几本,就总会觉得一种成就感取代了愉悦感打败了使命感。

17年的阅读过程就是这样的,很开心在这一年又看了不少书。虽然新书没有像一些大神那样多达百八十本,且自己的书单依旧没有完成,总觉得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被甩在了读书人的末尾。然而今年拓宽了阅读的思路,强迫自己跳出了阅读的舒适区,从思考方式和阅读面上都有了新的发现,再加上很少抱着使命感看一本书了,客观的说也是很有收获的一年。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且主观的事情。说私人,是因为看一个人读过什么书可以很立体的刻画出一个人的性格;说主观,是因为读书这件事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各路吹捧的好书对于你也许会味同嚼蜡,默默无闻的冷僻书也许会让你爱不释手。

选出几本我觉得有意思的书贴出来,这份书单也许会让你有些共鸣,也许会觉得十分无聊。

1.《长安十二时辰》

2017年开年第一本书,大概两天翻完的。

这本书的来历非常有意思,在知乎有个提问,说如果来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剧情设在哪里。于是马伯庸在下面贴了一篇从沙盘视角俯瞰长安城的短文,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写成七十万字遂有此书。

整本书都非常有趣,视野拉大,读者仿佛刺客信条里面的鹰,掠过上元节的长安城;视野聚焦,又仿佛是一个故事的旁观者,好像就站在天宝三年的长安亲历一桩惊天大阴谋。书里面对于唐朝习俗、风物、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腻,各族各业百姓的生活,官僚体系的运作,城市的图景融合在一个气势雄浑的背景下,掺杂着阴谋、权术、政治、推理。

阅读过程中完全没有卡顿,一气呵成。对比着随书附赠的长安城坊图来看趣味感十足。对于一个唐朝粉+推理小说粉来讲,这本书真的非常棒。最近看《妖猫传》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想着这本书,愈发觉得唐朝真是一个迷人的朝代。

17年马伯庸新出的《四海鲸骑》放在手边没有来得及看,之前在微博看过连载,同样是一本立体感非常强的冒险小说,从17年书单里挪到18年书单了。

2.《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这本的书名让人很出戏,只看书名,大概会把这本归类为没营养的快餐书之流,真替这本委屈。

挺薄的一本中国史流水账,有意思的是切入的角度。

从王朝的德性(四声)来讲述各朝各代的变迁以及各位君王对于朝代德性的更改,从侧面可以感受出每一个朝代和每一个君主的性格和气质,中间穿插了吐槽和讽刺,语言很幽默,非常有意思。这本书不仅给我科普了德性,还帮我打开了梳理历史的新思路。即从各个朝代的一个细节切入,比如衣食住行,比如行政机构,比如赋税制度、帝王陵墓的风水玄学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被安利了许多有意思的书,例如中国《中国古代舆服论丛》、《秦汉名物丛考》等,如果可以梳理完全一定很有趣。可惜的是专业性实在太强,对于更想看科普的我来讲是件有点累的事。只能暂时放在一边,慢慢读。

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太专业的历史书看的比较累可以选择看这本。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历史。

日本的作家,无论切入视角还是书写风格都与中国作家风格迥异,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看起来非常有趣。很多时候会把笔墨侧重于描写一些我们很少关注的历史“小事件”。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全套书共十本,每一本覆盖一个时代,这就使得许多细节无法被顾及,虽然看起来很轻松,但总有些走马观花之感。

4.《金瓯缺》

亲王16年的推荐,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历史小说。

总觉得这本书非常的冷门,几个电商都经常缺货。

这本我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人文关怀几个字,书中的政治描写和历史细节非常非常的考究,考究到事无巨细的程度,可以看出作者在书成背后对文献的大量阅读与考证。但是这同样成为了这本书的缺点,故事情节略显枯燥,看完会觉得略微无聊。

真的是非常的喜欢经过严肃考证写出来的历史类小说呢。

5.《万历十五年》

相见恨晚的一本。

这本作为我必须要读的专业书出现在一份社会学类书单里,再加上我对明史兴趣一般,一直拖着没有看。事实上这本书真的非常有趣,作者治学严谨,用讲故事的口吻叙述经过严谨考证史实的书让我心生好感。

通过张居正申时行讲政治制度,通过海瑞讲全国经济,通过戚继光讲军事,通过李贽讲思想。且这些都对后世的文化和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的应了那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看完这本书,突然对研究群体的内在因素产生了兴趣,决定在18年多阅读一些研究群体特性的书。

6.《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菊与刀》

最初准备《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的时候,是想从国民的总体特征出发去分析社会问题。在看这本之前在图书馆翻到《菊与刀》,那一本的封面我很喜欢,况且也不厚,就先看了《菊与刀》,然后对比着看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这本书的确剖析的非常详细,而且会从历史传承上面找到问题的根源,更宝贵的是这本书自带一种前瞻性,所以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处于某件事情中的国人的行为。

我给这本书做了个非常认真的笔记,总结了现存的问题并梳理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同时我试着从作者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人性,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受益良多,并且考虑用这种套路去看其他社会学大佬的书。

但是,我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这本书并不能说是十分满意,在很多时候我都更希望作者可以用数据去支撑理论,单纯的叙述故事说服力小且苍白。并且几个地方剖析的不够深入或者与前文略重叠,让我觉得逻辑上略混乱。

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今年整个七八月份,我都沉浸在韦伯、吉登斯和涂尔干的世界中,自我感觉被洗刷了世界观。不过如果你问我收获了什么,我可能会支支吾吾的告诉你我都没看懂。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我看的最深入的一本,配合复旦大学郁喆隽老师的视频,对于宗教与资本主义与人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本书对于新教伦理推崇的天职观、禁欲等等生存方式以及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需要理性的的金钱观这一观点进行了精妙的阐述。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意在通过可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运作追求利益并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这句话让我对现今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了与以前不同的看法。比较遗憾的是对于资本主义的内核我没有更深的理解,这让我对于分析问题有了许多的局限性。18年的书单里要好好补充这一点。

8.《第二性》

整个2017年女权女权癌直男这几个词今年始终没有走出过我的视野,为了以后发表看法能有理论支撑,我十分功利的看了这本书。这本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好读,所有的时候都必须边读边思考,同时它并不难懂,因为作者用个人经历和个人体验来解释了书中的理论。

作者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作为女性看这本书,很多时候会觉得寒心、愤怒、悲哀,同时被作者的尖锐和犀利而震撼。从单细胞生物和社会演变讲起,让这本书的叙述格局非常的广阔。这本书从主观上讲很复杂,而且我总觉得它呈现给我的东西和作者想呈现给我的东西不太一样,尤其有人说作者无法脱离弗洛伊德的体系总让我觉得我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总之如果从表面来讲,这真的是用语言无法形容其精髓的好书,同时它很容易让人钻进牛角尖。18年准备重读这本书,顺便增加一下相关的知识储备。

9.《谍战上海滩》

画风转变一下,跳到一本不用脑子就能翻完的书。

17年初沉迷伪装者,一部抗日剧被我刷了五六遍,自然找了原本小说来读。这本很出乎我的意料,行文流畅,人物冲突和对白都设计的不错,许多句子也被我做了标记。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没有电视剧丰富,但是足可以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我最喜欢的于曼丽郭骑云王天风几个人的执着与坚持,明家四人对于爱国的那种热血,被作者刻画的入木三分。作为一本小说来讲,这本让我有点意外,所以也列出来。

10.《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我向来觉得,日本作家笔下所描绘的孤独感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可能是深入日本民族骨子里面的一种自卑和自负结合在一起的情绪让日本的作家们对独孤感有了一种别样的理解。太宰治是这样,川端康成是这样,村上也是这样。这本对于村上不是最出名的一本,但是这一本细腻的小格局,和安静的小故事造就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它以小团体和青春为契机,很深刻的写出了人的伤痛和救赎,用很慢的节奏讲述的一个有些悲伤的故事,会更引起我们的共鸣感吧。

从17年的书单里选出以上几本来分享。由于这一年跨出了阅读的舒适区导致这一年的读书体系非常混乱,我也想从18年的书单重新开始梳理我的读书脉络。在很多大佬的影响下,新的书单加入了许多政治、经济、金融方面的书籍,希望18年的阅读可以补充我单薄的知识体系,也希望在明年的这个时候,可以分享出我新一年的收获和感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书单总结——让阅读的愉悦感大于阅读的使命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ujr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