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生病,都发现自己好像装上了一个叫做“自律”的引擎。这个引擎取恐惧为燃料,让我只做那些规则内被允许的事情。我不得不控制好作息时间,不得不注意饮食,不得不试着戒掉各种不良嗜好。只因我不想病情愈发严重,那么问题来了,病好之后呢?我还要继续进入这个先作死,后注意,吃药治好之后又接着作死的怪圈吗?
图片由美美哒队友 CY糖果 制作这样的图景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
天天晚睡,终于病倒,好了后又接着晚睡;
暴饮暴食,终于生病或是变成胖子,疯狂锻炼减重后又接着放纵;
拼命玩乐,直到临近考试或任务期限,不得不加班加点拼命干活,过后又继续玩乐。
如果把类似过程抽象出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循环:
放纵自我 → 出现风险 → 觉察到风险 → 应急处理 → 风险消除 → 继续放纵
为什么总会在这样的怪圈中不断地循环?
为什么即便看到了怪圈,仍然会掉进去?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跳出来?
当问题反复出现,则需要升维解决。如何才能升维?还得先把原有模式仔细分析一遍,才能找出里面的bug,然后再用系统的办法去改变。
图片由美美哒队友 CY糖果 制作
为什么人会喜欢放纵自我?
为什么人会喜欢放纵自我?
因为放纵会带来快感,而快感可以弥补生活中的不满。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放纵就是某种形式的逃避,为了暂时不要再面对生活中那些不满。
如果习惯了逃避,就会形成这样错误的认知:逃避 = 放纵 = 自由。
显然,自由并不是这么一回事,那自由到底是什么?
自由是什么?
如果要重新理解自由,我会想到:
自由就是成为你自己;
成为自己就意味着你可以做成想做的事;
李笑来说,自由的本质是时间的自主权。
所以,对自由的定义应该是:可以自主分配时间,去完成有价值的事情。
而于我而言,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断地成长,变得更好。
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必须一直努力,一直成就价值,而这正是以自律为基础才有可能实现的。
先尝试把整个逻辑打通:
- 当生活中遇到期待与现实不一致时会触发情感;
- 情感触发后,有觉察的人会启动分析,而没有觉察的人会进行冲动决策;
- 冲突决策只会顾及短期收益,因此大概率会选择逃避/放纵;
- 启动分析,并运用系统思维,才能形成解决方案,才不至于持续掉进怪圈之中。
再接着往下推导:
- 解决各种问题的系统形成一个系统集合;
- 系统集合总体呈现为——自律;
- 自律让你成长,终有一天到达所谓的自由。
实战案例
下面来分享一个我的系统构建的案例,也就是如何突破一开始提到的作死、生病、自控、好了之后又接着作死的怪圈。
01 觉察自己的生活
当发现问题重复出现,自己持续掉坑的时候,必须好好地坐下来,觉察出一些基本的事实,例如:
不规律的作息时间
不充足的睡眠
早餐延迟导致午餐营养摄入不足
咖啡依赖症
锻炼不足
02 思考与行动
这么多问题,应该先改变哪一个?系统的复杂性是叠加的,你不能期望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那会导致必然的失败。一旦失败,强烈的情绪体验会让你很容易进行冲动决策。
下面的解决方案也许并不符合你的现状,因此你需要学会不断地尝试,思考和验证,才能形成一个对自己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 先保证入睡时间,从而让睡眠时间充足;
- 然后,形成规律的作息;(这时感觉身体对咖啡的渴求自然变少了)
- 早起之后,有了充足的时间在家里吃完早餐(这样午餐时就不会没有胃口了)
- 以上状态持续一段时候后,加入晨间锻炼(早起跑步15分钟)
- 持续留意锻炼后的身体状态
如此一来,跳出了原来以恐惧为驱动的自律,才得以进入了不断变得更好的正循环中。
图片由美美哒队友 CY糖果 制作结语
自律只是一个外部呈现的结果。
看到一个人突然变得自律,他可能只是在规避恐惧;如果一个人能够持续地自律,那他就一定是在追求着什么,并且他所追求的一定是某种价值。
动因是恐惧,得来的自律不可持续;动因是追求,自律才能成就最终的自由。个人要看到长期价值所在,才可能在当下获得能量,才能做到持续的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