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发布:嘉多诚品咨询、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嘉品智库
报告类型:公益报告
摘要:
1.2018年1月-2023年3月中旬期间,采用行业机构推荐、企业样本抽样、持续跟踪调研的方法,对成渝两地300家企业当中(员工均在100人左右),中午自备饭盒、自带饭食的“带饭族”情况访谈调研,从中了解“带饭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背后的相关社会背景、个人认知等,现汇集呈现调研了解到的部分情况,供相应合作企业、研究机构参照。抽样访谈的主要对象为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办公室员工,每次跟踪调研的时间节点为每季度一次。
2.“带饭率”指企业中自带午餐的员工人数与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每季度平均带饭率)。企业样本的主要选择维度为员工总量稳定性相对较强、人数100人左右(其中部分为企业总体人数变化受宏观条件波动影响较小的国企,但均无食堂)。企业所从事行业类别不作区分,凭随机抽样而定;成渝两地企业数量相对均等,各自企业在产权属性、行业类型等结构上基本保持随机状态,稳定性较强的国有企业于企业样本中的占比,两地均为10%左右。
(受制于调研方法、访谈样本、时间、区域、词义词频纪录、经济恢复情况等限制因素,报告中的信息、数据等仅作参考。应合作方要求,本报告为完整报告节选)
一、样本企业“带饭率”变化(100%)
(图1:样本企业观察期内员工平均“带饭率”的季度走势)提示:2020年1-2季度、2022年4季度,受到疫情环境影响,数据出现较大极端变化。2023年调研到3月中旬。
从样本企业观察期内“带饭率”走势情况来看,排除相应疫情环境影响时间,季度平均带饭率由2018年第1季度的15%左右,上升至2023年3月超过30%,5年左右的“带饭率”持续保持上升状态,从城市职工生活情况的变化,也可感知经济环境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
(图2: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图源国家统计局)二、样本企业员工带饭荤素菜比例变化
(图3:样本企业观察期内员工“带饭率”的变化走势)提示:2020年1季度、2022年4季度,受到疫情环境影响,数据出现较大极端变化。
三、带饭员工年龄结构变化
(图4:样本企业观察期内员工“带饭率”的变化走势)四、带饭员工中的职级变化(以年度为观察期)
(图5系列:样本企业观察期带饭员工职级结构历年变化;2018年) (图5系列:样本企业观察期带饭员工职级结构历年变化;2019年) (图5系列:样本企业观察期带饭员工职级结构历年变化;2020年) (图5系列:样本企业观察期带饭员工职级结构历年变化;2021年) (图5系列:样本企业观察期带饭员工职级结构历年变化;2022年)五、带饭主要原因综合(前5位)
(图6:样本企业相关员工自带饭食的主要原因)样本企业相关员工自带饭食的主要原因:
(一)生活物价不低,自带饭食更省钱
(二)企业经营不太景气,收益缩水
(三)疫情流感等还存在,自带饭食更安全
(四)主要源自家人的要求
(五)担心外部食品健康卫生等问题
六、对未带饭员工的心态影响(前5位)
(图7:样本企业员工“带饭率”增长对未带饭员工的心态影响)样本企业相关员工自带饭食且“带饭率”持续增长,对不少未带饭员工形成了哪些突出的心态影响:
(一)生活不易,也想自己带饭到单位了
(二)上级都开始带饭了,单位经营越来越难
(三)疫情影响较大,看到不少人仍担心疫情反复
(四)看来外边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是不少
(五)自己做自己带,看来也要努力勤快起来
七、企业管理层观点综合
(一)企业不是不想管这方面的福利问题,在工作中也常感受到是否拥有午餐类福利,也越来越转化成为企业应重视的责任,特别是相关福利对青年人才引入等工作,也会形成一定助力。但随着此前存在的疫情交织、国际冲突、行业内卷加重等导致经济下行情况的持续延展,现阶段企业经营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开设食堂等福利措施,最多只是一个想法。
(二)之前不少企业不允许员工自带饭食、不允许在工作区吃饭,但大家都感受到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为了减轻共同压力,这些企业还是放弃了相关规定,由允许员工带饭、在工作区吃饭等行为,也说明了企业的变通。
(三)员工带饭可以理解,并且应多加支持。企业可通过多买几个微波炉(让员工加热饭菜时不用多排队)、增加热水器(让员工饭前饭后能有所热饮)、增加咖啡机等行动,来有效保障他们能吃到暖热自带饭菜,特别是在天气转冷时,能喝上热水热饮等,让员工更好的开展工作。
八、专业人士讨论观点综合:相应观点为
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结合上述调研情况,邀请多位院校学者、行业人士,
举办“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潜力与主动适应”专家在线论坛,
对论坛上的相关交流成果,进行综合讨论、评析后形成。
(一)当前多数企业关注的重点:
员工福利问题说透了,还是企业的经营问题,当前经济虽处于恢复状态,但恢复速度较慢,同时,各类企业手中可用的现金流量不多,也就是大家所在说货币不够用或总体上存在通货紧缩的情况。前几年企业信贷融通比较容易,但现在市场上的现金流量越来越紧,常规利率条件的信贷融通也越来越到困难,企业的主力任务不是业务拓展和内益拓展,主要是推动基本运行、发放基本薪酬,让企业在经济逐步恢复的前期获得稳定。
(二)员工带饭行为的作用力:
员工“带饭率”的持续提升,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员工自身健康,减少在外就餐时形成交叉传染、外部食品安全等问题风险,但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强化员工思想中的“自满足”生活观。从自带饭食开始,让更多的生活所需、生活物品,都通过自行加工、自生制作来满足,或进一步减少相对应社会商品的市场化购买,并在共处场景和氛围下,将员工互相之间反复影响所生成的、具有内向激励效果的“自满足”心理作用,逐步放大形成马太效应,加强减少对社会商品的市场购买,形成负向的“自满足”循环,也不利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三)认清现状,避免被吹捧类信息带偏:
“带饭率”的逐步上升,分为高维和低维层面,低维层面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市场状态下,企业员工通过自带饭食,减少因企业效益不足带来的工资收入压力,高维层面是经济发展良性持续、国民收入大幅增加、国家整体迈入更高发展阶段条件下,企业员工通过自带饭食,来满足其个性化饮食需求。对此需认清,不要听信某些吹捧类媒体鼓吹的“自带饭食,更幸福”等信息的误导,更不要被带偏,以为“世界大安、极为富足”。
(四)形成对企业与职工群体的同步经费支撑:
要打破现阶段的低维层面,仍需要管理部门形成对各类企业(特别是民企)和社会职工群体的“同步支撑”:一方面对企业进一步加强减少社保医保费用、税收费用等压力,同时增强精准化的信贷融通(通过精准控制手段,引导现金进入各类实体企业的生产过程,并助力其有效完成“从产品到市场”的资本循环过程,避免支持到具体企业的信贷融通类资金流,向金融投资品、房屋不动产等低回报、增值难类别产业的流入)。
同时,已有相应学者进行过分析(如翟东升),在人口年龄结构越来越老龄化的大型制造类国家(制造业占产业经济增长结构的主导地位),向企业增加相应的信贷融通总量,出同高通胀、汇率贬值的机率相对较低(相对的是形成资产价格泡沫或者资本外流)。而对于社会职工群体,加强对其社会价值发展潜能的资金扶持,如学习资金(作社会人力资本增值投资)、健康资金(第一阶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投资)、子女扶养资金(第二阶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投资)等大量资金扶持,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投资行业,必不会后悔。
(五)有序推进数字、智能化产业的国民经济总体占比增长,避免无序扩张:
为了保持在正常的经济循环中,社会经济增长动力中的劳动消费部分,有效、有力的发挥出对经济恢复、常态发展的主力支撑作用,并实现让整体社会顺利、安全过渡到全面无人化、全面智能化的发展阶段,需在当前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可控型先进引领性保持、可控型前沿技术应用实践优化的前提下,让相应的“去人化、无人化、熄灯化”科技产业,进行有效的限定性控制和集约化发展。
不能只图为了完成地方GPD增量任务、只顾展示国际化核心竞争力,而在各地方大推、大上各种“去人化、无人化、熄灯化”的各类企业,导致大量就业人口于“在职年龄段”,迅速被人工智能、机器人生产所淘汰化、替代化、去除化。而应在充分均衡四个指标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化成长(有助于中国参与国际地缘博弈力提升的智能军事化、智能金融化产业除外),以避免无序发展引发的更多无序内卷,避免诸如前述福利问题 ,催生出更多的客观矛盾:
第一个指标,考量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退出量,与新增社会劳动力(年青毕业生为主)进入各产业的增长量,两者之间的充分均衡。
第二个指标,考量因技术进步造成的破坏性创新,而被各类产业创新“退出、去除”的劳动力总量(未到正常退休年龄),在从原有产业“退出、去除”之后,所具备的社会购买消费量,与新进入各类产业的智能化、无人化创新产能,所形成的供给产品价值量,两者之间的充分均衡。
第三个指标,考量一些原有产业基于智能化、数字技术创新升级,或基于智能数字化、无人化而形成的新兴产业,这类产业在搭建其产业链循环时,所形成的对旧产业链条的冲击力、冲击后果,与基于原有技术体系形成的旧有产业链在进行自我升级、演进时的适应力、适应效果,这两者之间的充分均衡。
第四个指标,原产业的技术升级必要性,与原产业自有技术创新率、创新产品完成率和创新产品销售率,这三者之间的充分均衡。
(生产技术升级为数字智能化的作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为了辅助关于生产制造类技术创新的过程效率,但并不会因为采用了智能化,关于生产制造技术的创新,就能实现有效提速、全面提速,甚至减少创新失败率;第二为了辅助对原产品转化、完成为创新后的新产品,但不等于采用了智能化,新产品的创新产出就能顺利完成;第三为了产品创新后的生产加工过程、加工状态,形成生产质量、产品质量很稳定的工序进程,这一点来说,智能化升级与此能形成较强的正相关性。但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对产品创新后能否在市场上实现从投资到收益“惊险一跳”,在胜率上无强正关联性。)
长期研究企业人力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问题的专业研究人士黄健,在参加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举办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潜力与主动适应”专家在线论坛时,就此问题表示,上述情况虽说只是企业个体的员工“带饭率”变化,但立足于局部对整体的代表性来看,体现出了当前的经济恢复的力度和速度仍需加码,特别是在政策、资金层面,应继续做到为企业加信心、减压力、增资金、降成本,特别是加强对企业的现金流支持。同时,加强对社会职工群体的福利替代,在较短时间内加强对职业群体的生活、家庭等方面的精准对人化的资金支持,将形成经济恢复加速的倍增效应。
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国家高级经济师、重庆市创新创业导师林轶认为,在推进产业升级时,应注重人工智能升级所形成的产业无人化、消费收益空心化的速度,与各地当前的社会群体增收(消费增长)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化,于“在职产业人群总量稳定、退出人群就业接续、无人制造化规模”等方面,形成“就业周期时间规划合理、内部智能化接替次序科学”的数据模型,更好的指导地方新型产业增长与职工群体生活稳定的关系安排。
版权声明及免责条款:
(1)本报告为无市场交易导向的公益研究报告,为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制作,报告中的文字、数据、信息等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的访谈调查、线上线下分析、局部数据及其他研究方法,采集于公开信源,并结合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的自有分析方法所形成,所有权、解释权和调整权为嘉品经济发展研究院所有。
(2)本报告内容仅体现文章所涉及时间、区域、研究样本等方面的局部性信息情况,仅作为本研究院相关合作机构的信息参考。
(3)本报告中的信息、数据等内容,通过各种调研手段采集,其内容受制于调研方法、样本数量、数据内容、调研范畴、调研时间、词汇及概念理解等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仅供阅读者参考,不构成对阅读者的任何建议,本研究院及联合调研机构对本报告中信息、数据、观点等全部内容不承担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