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们都说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是什么人呢?我们从父这个字的起源来看。它就是一个大的交叉十字,是所有仪仗队中排在最前面的那个最高仪轨的象征。也就说这一个家,最高的规矩是父亲。父亲要做什么样的人,这是门风。古代讲天地君亲师。那是要摆在祠堂里,供后辈们供养的。这样的人都要以身作则。所以一个父亲他做成什么样的人,这个孩子就要继承什么样的门风。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没出生之前可谓是终日嬉游,不知学习,不读书。有了长子景先后才开始发奋读书,苏轼出生后开始教苏轼读书,这才成就了。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的美誉。
(四)言传不如身教。
唐太宗最宠爱,看重的小儿子李治,这是他立的太子,也是非常有名的唐高宗。唐太宗是怎么从小教李治的呢?
吃饭父亲就说你得知道饭是怎么来的,这可不是御膳房给你端上来,你就有饭吃。你得知道这一粒一粒的米当时是怎么种出来的?
带他出去骑马。你以为你骑在马身上,马就不辛苦吗?你得伺候他,你得让他吃饱,让他休息好。无论是长途旅行,还是去打仗,这时马才是你的好朋友。
带他坐船船跟水是什么关系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就是说老百姓能托起你,就能淹死你。
当你看到这些历史记载,你会发现所有的言传都不如身教,所有的身教最好融入在家庭稳定的风气跟环境之中。
父亲和孩子要有沟通要陪伴孩子成长。父亲个人的形象,可以说是家国一体,一定得稳定,得有榜样楷模的样子。
(五)母亲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过去的母亲尽管不识文断字,甚至可以说是大字不识。但他们的价值观是非常清晰的。他们是怎么做事的呢,例子不胜枚举。西汉的史学家刘向专门写了一本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史书——《烈女传》
其中就记载了陶侃母亲的一些事儿。
陶侃家的接人待物,在当时口碑是非常好的,这就取决于他妈妈对是非的判断。
有一次,陶侃的朋友在大雪的冬天带着人马被阻断在路上,正好呢在陶侃家附近。就到陶侃家借宿。当时娘俩都没有充饥过冬的东西,怎么招待了人呢?可是他妈妈觉得人怎么能拒绝朋友,有人来找你投宿,那是对你的信任。信任就不能被辜负。所以他妈妈就悄悄的把自己的一头青丝剪下来,编成假发出去给卖了。用自己的头发换来米面,做了一桌子菜。但是太冷了,他家连柴火都没有,娘俩可以挨冻,怎么能让客人挨冻呢?他妈妈就拆了几块旧楼板点火。让大家能够取暖。出去一看几位朋友还有马呢,人都吃不上了,那当时也顾不上马呀。那马饿着怎么办呢?他们家太穷了,没有褥子就睡在这个厚厚的破草垫子上。他妈妈就把这个破草垫子撤出来,铡刀铡碎,用草垫子去喂马。
陶侃的这位朋友一方面呢内心特别过意不去,另一方面又笃定,有其母必有其子。他就有了一个念头,日后一旦有机会,一定推荐这孩子成为国家栋梁。他妈妈能够这样招待客人,他从这样的家庭出来家教门风一定不会差。陶侃正是因为这样的朋友引荐才开始一步一步的做官,官越做越大,才有了后来的陶茂,陶渊明这样的世家。
我们现在的妈妈都识文断字。但是也要懂得明辨是非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