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年前的故事了,也可称得上是“乱世生意经”。故事的主人公早已撒手而去,但却留下了一个平民挣扎、民间智慧的绝佳案例。
李济安创业暨《创业致富快报》自媒体今天抽空特地将它勾描出来,供大家鉴赏。
温馨提醒:
上半段平淡无奇,
下半段光怪陆离。
说的是解放之前河北保定有个普通百姓,名叫邱滔。
他最初干的不是这个,而是在旧军队里当兵。和别人不一样,他当兵不是寻思怎么打胜仗,而是琢磨怎么赚钱。由于处于最底层,他最后找到的赚钱门路也和别人大不一样。
那时,国民党军队的兵源主要是靠摊派,规定是“三丁抽一”(后来又改成二丁抽一)。
意思是:不管贫富贵贱,只要你家有三个符合征兵条件的男丁,就得有一个去当兵。
这法令看似很公平,但其实还是有漏洞可钻。因为征兵任务是摊派给各保的,保长只要把区里下达的兵员数额凑齐就行了,上面根本不管你送来的壮丁是什么来路。
于是,那些不愿把自家的儿男送去当兵的有钱人就掏钱请人顶替。
于是,邱涛就看到了机会,做起了这项在他看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在其他人眼里却是刀架在脖子上的营生——卖壮丁。
邱滔是这样做的,他收了人家的钱钞,然后顶着人家的姓名去壮丁所(新兵集结处)报到,待开拔离开保定后,多则一月少则半月,他就跟部队来个不辞而别。
当然最初是不能逃回保定老家,得在其他地方混几个月,待部队追逃的风声过了再在保定露面。然后,等着下一次抽壮丁时再把自己卖出去。
上面说过这是“刀架在脖子上”的营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军队对于开小差的处置手段极为严厉,通常都是抓到之后就地枪决。可是,邱滔从抗战前一直把自己卖到保定解放前夕,连他自己都记不清究竟卖过自己多少次了,而且竟然每次都能成功逃离。
看来,邱滔确实是有些手段的。
以下他发挥得更加淋漓。
邱滔卖壮丁,屡次成功,迅速成名,在保定许多保长中也大受欢迎。因为他卖壮丁的行为可以帮助保长们完成征兵任务,所以这些人对其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时,邱滔发现自己在卖壮丁这一行已然奇货可居,哪里肯错失机会,遂坐地起价:“下一次卖壮丁,谁家出的价格高,我就跟谁成交。”这有点类似当下的竞价推广,即便如此,他仍被人逐层加码,抢来抢去。
李济安创业暨《创业致富快报》自媒体当时看到这里,就想邱滔这小子头脑确实灵光,但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人家干的是拼命的买卖。是惜钱还是惜命,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可是再看这一小节,邱滔就不简单了。
邱滔其时是个单身汉,他有一座地理位置不错的独立的住家小院。之前他长期不在家时就将它租出去,但自从卖壮丁之后他又计上心头。
相比同类型房子,他骤然将房租的价格比原来提高3倍,可房客还是络绎不绝地争相求租。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原来邱滔的开价虽然高得离谱,但是其诱惑力更是让人难以抗拒——他与人签约时写得非常明确:如果我卖壮丁出去之后没开成小差,或者开了小差让人家抓回去给崩了,或者还没来得及开小差就上前线打仗运气不佳挂了,那我这个小院落就归你房客了。
于是,一次又一次,房客们满怀希望地跟邱滔签了合约,一次性支付了一年的房租,通常都在还没住习惯时,邱滔已经笑嘻嘻地出现在面前了,房客只好认倒霉。
看到这里,李济安创业不禁击节赞赏:邱滔,你真高!
贪生怕死,
贪婪无厌,
…………
这些人性的弱点被你一一看在眼里,都转换成了赚钱的机会。
感谢将阅读进行到底!您对本文以及平民创业、营销管理方面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欢迎与李济安创业暨《创业致富快报》自媒体激烈交锋,商海浩荡,不洞察不洞明,无交手无交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