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每一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性质。我们可以分别理解为实体和实体性。在17世纪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中,万物都有其本身的广袤性,也就是在世界之中占据了一定空间,可以用所谓“长宽高”去讨论它。而我们就可以在使用实体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现实经验。但是这在海德格尔来看,完全是走偏的道路。
海德格尔为什么要反笛卡尔?在他看来,笛卡尔只说存在的本身,并没有意识到人本身。换句话说,他将存在作为存在者去领会,而忽视了“此在”。“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名言,可海德格尔会追问何以“思”何以“在”。虽说要在世界中找到一个根源,来推理万理,但精神世界的“思”如何引至广袤世界的“在”?所以笛卡尔的学说中仍然有上帝的存在,有某种自明性。但海德格尔就要追问上帝的实体性(并不可靠)。所以笛卡尔对世界和存在的解释不根本,甚至不如中世纪的经验哲学家。海德格尔当代的社会性危机都源自于以笛卡尔为首的主要科学家,所以他的意思是:笛卡尔你罪孽深重!
我有一部戏剧可以让大家看一下:(注:1是笛卡尔,2是海德格尔)
1你看我多牛,奠定了现代科学哲学,做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
2cnm,你看现在这个时代光彩吗,还不都是因为你?
1啊?你个小牛马,我做错什么了让你**我?!
2天天存在论,你这样对立人和物,有想过人本身的存在吗?关乎过人与自然物的存在关系和结构吗?人类社会和科学繁荣了,但你看危机有多少(说着拿出一堆事例)。
1(看着)这……的确可悲,但我们都在存在啊,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在批评之后,你要如何应对危机呢?
2在我看来,一定要追问物的何所往、何所缘,以及我们的存在。这个世界,是因缘世界,而将外在物看作绝对客观不和自己的心联系,是无法人之为人的活着的!
1可存在不是自明的吗?
2自明?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此在的存在,才有关系的出现,才能产生链接,“证明”存在!我们作为能思考存在的存在者,是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物对立的!现在人不就是失去了本体, 变为了完全“理性主义”?
1那我该如何信任你?
2你看我这眼神就能信任我,我不会批评你,但一定会针对这个时代做出呼唤,这也是哲学家的责任。人存在的意义之问题被遮蔽了太久太久了,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1好,那我在**看你表演。
海德格尔所述之意,是从对象化世界通过操劳创造此在的因缘世界,进入本真状态。所以他重提存在论,去寻求此在的存在,脱离“绝对客观”的思想,了却存在者的空间性。空间性正是在上手的过程中缔造的。
接下来我们要来探讨的是“去远”和“定向”。此在的空间性在与世界建立关系之中显现(通过操劳活动体现),而两者都是此在的性质。“去远”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有“使之近”、“使接近”的意思。所谓“远”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远近,并非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远近,而是我们与自然物之间关系的紧密性。所以“去远”是让物体处于上手状态的过程,“定向”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为我们指明了某种方向性。
但即便如此也有一种例外。对于此在来说,一副眼镜在戴上使用的时候自然是上手状态,但有时我们在戴的过程中并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比如此刻我在看一本书,即便眼镜于我有增益,可其“距离”并没有书离我“近”。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因缘世界中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关系是通过操劳建立的,而上手状态对于每一个存在者都是不固定的。如果在某一刻没有操劳,那么那个存在者就离此在“远”。
事实上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要在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去追本存在的意义。如果不去不断复原人的主体性,就会在理性狂飙的道路上车毁人亡,造成不可逆转的危机。20世纪中,战争和利益纠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人可能有所疑惑,认为,哲学并没有给予我们明确的道路。但是我们可以从海德格尔身上得知,如果仅仅追求外在因素,那么就是“逐物”。可以说正因为我们的存在,世界才能如期所示的显现。存在是此在的存在,一昧的逐物而忽视思考自身,只会导向危机。真正的哲学正是在一遍遍的追问最常见最奇怪的问题中,洞察人之存在。如果仅仅是把目标当作工具的使用,那么我们便摊上了工具理性主义,成为“利己主义者”。大道要我们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他有必要重提存在论,抹除现成在手状态,揭示存在的真谛。对于我们来说,则需要在对问题一遍遍的发问中领会大道,并活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