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不用为生计奔波碾转,不用为俗务费心劳力,有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泡上一杯茶,在浓浓茶香中,从书堆中挑出几本耐看的书,再细细品味一番。
当年在上大学学英语的时候,买到一本好的英语学习资料,就想生吞活剥,猛背狂背其中的单词短语,今天拿到这本书,明天就想把这本书的精髓咀嚼个一干二净。
现在,翻到一本好的文学作品,比如手头这本《2013中国最美散文》,依然有这样的狂热劲头。狂背消化其中的锦句、名篇、精彩段落,掠夺占有书中的精华,把书中的精髓融为已有,期望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脱胎换骨、突飞猛进,期望自已能下笔千言、汩汩不断。

这本书是去年11月在上海特价书店买的。此书遴选了2013年中国最好的散文,云集了众多名家的名篇佳作,有品位,有料,读后余音绕梁,满口余香。就像一杯醇茶,喝了还想再喝。因而从书堆中挑选出来,再次临幸一番。
《汗血诗人——朝内166人物之牛汉》是此书的一篇佳作,百读而不厌。
一般的人物传记,平常稀松,读后即忘,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这一篇除外。究此原因,一是文中的主人公经历坎坷,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和闪光点。牛汉坐过牢,被批判,但矢志不渝,坚持诗歌创作。不媚俗,不屈从权威,坚持己见,有硬汉精神。另外,就是作者善于挖掘、捕捉主人公的特质便借助于文字放大深化,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过目不忘。
《活着》一文是是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用几万字,长达十几页的篇幅描写父亲患病住院乃至去世这一段人生经历,饱含深情,打动人心。我也有类似的经历。从去年父亲住院到今年4月溘然离世,在医院照料长达大半年,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想写篇悼念父亲的文字,无奈难以下笔,只写了一篇《父亲住院在上海的点滴思绪》一文,把当时微信朋友圈记载的内容组织整理成文。目睹癌症患者的痛苦,感受到健康对一个人是多么地重要。《活着》这篇文章深切表达了我当时内心的感受,引起我的共鸣,所以反复阅读,以至于某些段落可以背诵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