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大,虽然理论上是有限的,但对目前的人类而言可视为无限;人生之短,就算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终究还是有限。
人生既然有限,其所能获得的认知也必然有限,有限的认知固然是不能穷究无限的宇宙奥秘。所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部分,甚至很小一部分,但人类始终还是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而东西方人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在追寻人生真理的道路上选择的是不同的路径。
西方人惯于向外探究,即向无限的宇宙探寻真理,而后指导有限的人生世界。所以,西方人的真理观常常是超脱人生之外的,故而,在探求的路上形成了宗教、科学和哲学。
科学探究自然,研究对象就是客观的实体或其背后的规律,是决然独立于人类内心之外的;宗教虽然探究信仰问题,但因为信仰的是上帝,而上帝是超脱人生之外的,是代表着客观、永恒、无限真理的所在;哲学也常有唯心唯物之争,其探索的也是无限宇宙的本质,是属心的,还是属物的。
从无限着手探求,有两个矛盾是无法避免的:一是既然从无限处着手,那么必然会导致各执一端,而莫衷一是。譬如科学,分类众多、枝叶繁茂,其研究往往都是在各自的路上深度前行、越走越远;譬如宗教,有不同的上帝存在,纵然同信耶稣的,也仍有种种宗派;至于哲学,派别众多,更为显著。
二是既从无限着手,其路途必然无穷,不管到达多远,仍然是在中途,却永无到达终点的那一天。譬如宗教,上帝的真理唯有上帝全然可知,而人类所知,永远只是片面;譬如科学,虽然一日千里,但无尽宇宙无尽奥秘,永远也无法尽知;譬如哲学,比如仍会在思辨的路上越走越远,而终无一结论。
如此两个矛盾,经过一段聚集后,必然引发更大的矛盾。因为各自在不交叉的道路上向前奔走,在回头指导人生实践时必然会越来越矛盾、越来越有隔阂。譬如宗教,便有黑暗的中世纪;譬如科学,如今也是人文科学远远落后于自然科学,导致人的幸福感不足;譬如哲学,更是各有理论,甚至互相攻讦。所以,历史上也有出现追逐宗教的伟人转而探究科学,研究科学的大神转而寻求宗教,唯心的改途走向唯物,唯物的走向唯心,而以后的路会向何处,仍是尚未可知的。
中国人追求真理惯于先向内探求,先想人生世界的本身求体验,以其所得向外求关照。中庸里有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中国人大多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来尽人事知天命的。中国人的哲学也是以人生哲学为主,其实质就是日常人生的一种深切经验和忠实教训而已。因此,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所长,不在宗教、不在科学,亦不在哲学,而在其注重谈论人生大道上。
传统的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关注点在教人做一好人,做天地间一完人。此种好人的好,就是孟子所谓的善,孔子所谓的仁,在现代也可以称为道德精神或者伦理精神。
想要成为一个好人,则不应向外追寻,而应向内探求,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明白无误的,每个人的自知之明都要强于他人对我的认知。就像王阳明指出的,人人心中都有一明镜,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拂拭,勿使其被尘埃所遮掩。如此,则人皆可为尧舜。
对比中西方文化对真理的追求,可谓各有利弊,西方文化虽然有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种种矛盾,但却是切实的提升了人类的认知边界,而东方文化,虽然自我探索较多,却容易在向内求的道路上走向迷失。对于个人而言,无所谓好的坏的,能够给自己以启发,帮助自己更好的成长就是好的,合适的,不然纵然是无比正确,自己却得不到些许提高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兼容并蓄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以从容的心态面对自己的不足,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的未知,以半杯的状态学习收获新知,逐步向着更好更完善的自己举步前行。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