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五月的末尾,我已学习完杨宁老师的文学理论课程。一门偶然接触到的学科,大大拓宽了我这名理科生的视野,也解答了我很多的疑问,尤其是对社会现状和网络舆论的思考,更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角度。敬佩老师才华的同时,也深感自己阅读量的匮乏。大学四年阅读的书籍屈指可数,这里指的是除教科书以外的书籍,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而且大多数也是看了没多少便弃在一边。
阅读量不足所带来的影响已越发明显,碰到大美河山、绝丽珍藏,赞美之词却只流露于寥寥无几的“牛X”和“好美”之类。用词匮乏的问题,导致我无法运用更加贴切的词语去形容某件美物,直接限制了我对它的想象力、观赏力,或称之为“审美能力”。
这也触动了我一直以来就在纠结的问题:何为美?我相信这不是一个有着唯一答案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优美的风景,纵使无法施之以更好的形式去表达其美之所在,然而在内心深处,在我的第一印象之中,我已经感知到了它的美。它是美的,且我也是知道的。可是换作另一种形式,一幅传世画作,一件珍美藏品,或一本世界名著,观赏的过程中,我却体会不到大多数人对它的赞美。它为何如此美?为何经典?这在我的知识体系中是一个缺口般的存在。
学习了文学理论课程后,并不意味着我对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解答,它只是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一个方向,启迪我透过另一种方式加以思考,不要再局限于理性的思辨,而是运用自己的感性去感悟美之所在。人的感性,远不止理性认为的那般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