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
信能信之人,此事,不足为难。
难者乃,信难信之人言行中之能信处,此事为难。
上二,约〝所信〞入。
下二,约〝能信〞入。
更难者乃…不信能信之人,能解此诸不信者,最是为难。
最难者乃…不信难信之人言行中之能信处,能解此诸不信,当是最难。
甫闻一青年说:〝既然因为有苦难才会向往求道,那这种苦难的产生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于其说法中,有颠三倒四之处,自忖,当回正就圆,引为警惕。
A、对向往求道的人,苦难是好的;
B、对…能透过苦难的提醒…使得其人真心求道,这种苦难也是好的。
C、【那这种苦难的产生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D、C这话,放在AB情境,这就对路了。
E、对不懂得求道的人,枉受诸趣,哪里会好?
F、万世沈论,会好吗?
G、【那持续让这种苦难产生的习性,这习性,当然不好。】
H、G这话,对EF这些情境,评价,就得改了,得这样改,才恰当。不然,便是糊涂,便是是非不分了。
I、这里,有个关键字…〝枉受〞,简言之,空受诸趣,受尽折磨,又不长记性;因为不长记性,便不能于中思索,不能去非显正,如此,便无法长智慧。在乌鸦鸦里头乌鸦鸦,无尽岁月过去,仍是乌鸦鸦!?这岂不是昏昧之至吗?而之所以〝枉受〞,就在…不辨邪正是非,颠非倒是,于是,才会〝枉受〞,才会空过。凡是能不空过的,由于〝诚敬信〞在中,由于〝坚净信〞在中,由于〝信愿行〞在中,真能如是,就不会使任何种类的经历成为〝枉受〞,哪怕苦难,都是宝贵的;哪怕享乐,也是宝贵的。真能明白苦难与享乐在不空过的不二无别平等性中的真谛的人,便是已然脱出〝不落〞而臻晋〝不昧〞之人。
习性的严重性,匹配于,苦乐的沈溺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