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如何写景

作者: 教语文的袁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8-08 17:59 被阅读10次
    图片来自网络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胸襟,陶冶我们的情操,而且可以提高我们的境界,丰富我们的心灵。因此学会描写景物,学会用语言文字书写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大自然的美,也是初中作文训练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精于观察是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我们不少同学对大自然其实并不了解,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是混沌一片的。他们不知道路边的树是国槐,还是女贞,是桂树还是香樟;门前的花,是海棠还是紫薇。所以他们写秋天只能写出这样的句子,“秋深了,路边树上的叶子落了。”什么树呢,不知道。那换一个对树木有所了解的人来写,可能就不一样了,它可能会写成“秋深了,路边银杏树上的叶子落了。”他们所传达给我们的印象一样吗。显然不一样,前一句是笼统的,后一句是具体的;前一句是平淡的,后一句是深切的。在后一句的基础上,认真观察,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写“西风卷起落叶,像一群群的黄蝴蝶在翩翩起舞。”这样,北国的秋天不是就跃然纸上了吗。所以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观察它们的形态、色彩、气味,进而展示出他们的美。

    要认真了解景物的特点和个性,仔细的分辨景物之间的异同,比如菊花,闻一多在他的《忆菊》中曾这样描写: 

    “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

    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

    懒慵慵的江西腊哟;

    倒挂着一饼蜂窠似的黄心,

    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

    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

    柔艳的尖瓣钻蕊的白菊

    如同美人的拳着的手爪,

    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粟。”

    从菊花的形态,色彩之美中,足见诗人观察之细。

    景物之中,也包括我们人类活动的痕迹,例如炊烟就曾经被很多人描写过。徐志摩笔下,英国乡间的炊烟却与众不同:

    “朝雾渐渐地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霞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渐渐地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地翳如了天听。”

    这里先写了炊烟丝丝缕缕不同的形状,接着写炊烟轻快迟重不同的姿态,再写浓淡不同的色调,最后两个“渐渐地”写上腾消失的过程。从而为这种乡间炊烟渲染出一种宁静而肃穆的异国情调。其观察可谓精细入微的。

    大自然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呈现出来的不同风貌,应该是我们观察的又一个重点。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都会带来自然景象的巨大变化,都极大地丰富自然景物的色彩。如古人在朝春发现“草色遥看近却无”、“虫声新透绿窗纱”,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满林黄叶雁声多”,严冬“溪深难受雪,霜冻不流云。”这些诗句无一不缘于他们的精细观察。

    宗璞曾经这样描写北方冬日的情况:

    “晴时站在未名湖边四顾,天空高处很蓝,愈往边上愈淡,亮亮地发白,枯树枝丫,房屋轮廓显出各种姿态,像是一幅没有着色的钢笔画。”

    作者从高空写到天际,再写到枯树枝丫,房屋轮廓,笔墨很简省,但是传达出的感觉却很真切。北方的冬日,繁华删尽,背景简洁,极目望去,可不就是一幅没有着色的钢笔画。

    观察不仅有赖于视觉,而且有赖于听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班牙诗人希门涅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他没有像一般人去描绘春花的烂漫,而是精心捕捉到了鸟儿们合唱的春之声。

    “我走出果园,感谢上帝给我这蔚蓝的一天。千千万万无法抑制的乐曲在清润的喉间流淌!燕子反复的啼啭,缭绕向水井的深处;山鸟向坠落的橘子吹口哨;火灿灿的黄鸟在橡树间饶舌;白鹇鸟打安树的树梢,纺成细长的笑语;而在大树松树上,麻雀们在争吵起哄。”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是极其慷慨的。只要努力学习,认真观察,你定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景象,并在自己的作文中一一展示出来。

    摘自《中学生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如何写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vkf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