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多年以来所写的“教后记”几乎都是无关痛痒隔靴搔痒,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是一种严重的形式主义。难怪自己的专业能力一直徘徊不前,原来症结就在这里,我的教后记没有找到“有研讨价值的反思问题”,我的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
归根结底是由于自己的“浅尝辄止”,不清楚写教后记的实质和意义所在,不明白教后记文章的主基调是什么。通过阅读,我终于明白自己之所以写了很多年的教学反思依旧没有多大长进的原因在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进一步溯源,我才知道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没有好好阅读过教育教学的根本性书籍,导致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很低,缺乏“教育理论支撑”,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
一线教师只要能够拉长理论短板,就可以更懂教育,只有懂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专家。
陶行知先生的名字叫“行知”,而且他一生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我们要首先追求“知”,然后在实践中“行”。
我们学会突破自己的成长界限和束缚,为教育生活增添活力,让教育生活更加有乐趣有光彩。
我们要多听高水平的讲座,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信息,结识学识丰富,富有人格魅力的专家教授。
我们要走在教,学,研的路上,边学习边模仿边创新,变知识储备为教学技能。我们必须向高手学习,亲近更优秀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这些我们必须学会向好的团队借力。
团队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状态,改变人生的走向。在好的团队里面,迷茫的人会找到方向,消极的人能看到希望,怠倦的人能被不断地充电,找到久违的热情,所以我们想经营好自己精彩的教育生活,就必须向好的团队借力。
把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我用笔记录生活,思想会随着文字的增加而变得清澈,轻盈,从而形成自己最真的情感和追求。即便是流水账,天长日久的“流”,也能汇流成河,成为我们生命中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当我们放下功利心,我们才能有最真实的教育行为,我们才能走进更真实的教育,让自己在求真务实中拔高。
教师工作的乐趣与光彩,会在写作中被发掘;教师自身的价值,会通过写作而更加凸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