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营销界有所谓的4P原理,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由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1960年提出。
本期内容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营销的第四个P-渠道(place)。
在商业领域,渠道全称为分销渠道(place),即商品销售路线,是商品的流通路线,所指为厂家的商品通向一定的社会网络或代理商而卖向不同的区域,以达到销售的目的。通常渠道又称网络。
按长度划分渠道有长渠道与短渠道之分;按宽度划分有宽渠道与窄渠道之分。根据中间商介入的层次,将分销渠道按级数来进行划分,例如:
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等。
一般而言,渠道越长、越多,企业的产品市场的扩展可能性就越大,但与此同时,企业对产品销售的控制能力和信息反馈的清晰度也越低。
渠道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与发展。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营销方法。
第一章:进入市场的毛细血管
概念:深度分销
深度分销策略,就是通过一整套激励和管控体系,让品牌商与海量的分销商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吸取每一处的微小流量,汇聚成滔天大河。
深度分销的大前提,是靠大量利润养育和高定倍率。
定倍率,就是零售价,比上成本价,或者出厂价的倍数。
案例:哇哈哈的营销有多深?
中国富豪榜上,最近十年变化很大。以前主要是房地产商,现在主要是互联网公司。但是,这两个行业之外,居然有个卖水的能跻身十大,甚至一度成为中国首富。他就是娃哈哈的宗庆后。
如果你上网易的成本控栏目看一下,就会知道,一瓶售价1.5元的矿泉水,里面的水的成本,大概是1分钱。
如果用定倍率的眼光来看,这是要吓死人的。那我花的1.5元中,其他的1.49元,都付给了谁,买了什么呢?那1.49元,除了支付瓶子成本,广告成本,留存厂家利润外,60%,都给了渠道。
营销是为了提高“或然购买率”,渠道是为了提高“商品可得率”。
所以,这60%的钱,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娃哈哈无处不在,消费者触手可及。为此,宗庆后做了不少事情。
第一,他在中国31个省市选择了1000多家有实力的经销商,把钱分给他们,让他们把大树的根系像毛细血管一样,触达所有有人的地方。
第二,他把渠道不断下沉,最初娃哈哈面对省级代理,到后来直接面对市级代理,然后直接面对县级代理,每一个城市都有人深耕,销售总量,也因此几乎翻倍。
同为曾经的中国首富,网易的丁磊曾对卖水的生意不屑一顾。但是,有一年,他去新疆旅行,在天山深处,口渴想买饮料时,发现买不到可口可乐,买不到百事可乐,但却能买到娃哈哈。丁磊从此对娃哈哈的渠道和宗庆后本人非常佩服。
分析:步步高系的OPPO和vivo
最近有两家公司,在极其惨烈的智能手机的竞争中,绕开苹果、三星、小米、华为,居然花了几年的时间挤进了出货量前十,甚至前五,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这两家黑马公司,其实都是老马,他们都是步步高系的OPPO和vivo。连雷军最近都在说,反思小米这些年的快速成长,我们有一个失误,就是只抓住了互联网上的20%的消费者,却没有对线下依然坚固的80%的消费者足够重视,线下渠道部署不够。
OPPO和vivo就是使用了传统商业中一套极其笨拙,成本极高,但是极其有效的打法:深度分销策略。
他们在线下分别拥有20万和15万,共计35万个销售终端,销售终端只要进一批OPPO的手机,比如10台,和摆放一个销售柜台,OPPO就派促销员上门。
所以,你在很多城市,一旦进了一个手机连锁店,就会有人给你推荐买OPPO的手机。这种全面撒网、一杆到底的深度分销策略,让他们在互联网销售不能顺利触达的三、四线城市,成为王者。
反思及小结:互联网时代,传统渠道还需要吗?
移动互联网把用户从0%,提升到20%,已经很快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还剩的80%今天依然是消费主体。
于是,对大部分人而言,深度分销的价值在于理性思考:
第一,理解互联网也是有边界的。
触达互联网20%的消费者边界之外的80%的市场,传统渠道模式虽然看上去笨拙,但却依然有效。你可以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
第二,理解中国是一个复杂市场。
在一、二线城市人尽皆知的东西,在三四线城市可能还是新鲜理念。所以,如果看不懂互联网,可以干脆反其道而行之,扎入三四线城市,寻发展。
互联网时代深度分销的意义:
虽然今天有20%的消费者习惯网上购物,而且越来越多,但毛细血管里依然有80%的消费者,习惯线下购物。收集这些流量,是深度分销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如何把销售变成虎狼之师?
概念:直接销售
对不少企业来说,我卖自己的产品,没有渠道,更没有深度分销。我就是雇了10个销售,让他们卖东西;如果雇了100个销售,就再多雇10个销售经理。我只关心一件事情,就是:卖货,卖货,卖货。
我们把这种销售模式,叫做直接销售。根据这种分类,可以对应到公司的部门设置:
大部分公司的直接销售,叫“销售部”。
有些公司有分销渠道,也有直接销售,他们用直接销售面对最重要的客户,于是会被叫做“大客户部”。
延伸:激励销售的两大流派:佣金派和奖金派
佣金派即:销售人员的收入,应分为底薪+佣金。
底薪是旱涝保收,佣金则是销售额的一个比例。对于产品线复杂的公司,可以根据产品记点值,比如化妆品,卖一盒眼霜30点,一只唇膏12点,然后把点数加一起,乘上单价
比如,底薪3000元,提成5%。那么,如果销售员卖了1万元,就能拿5%,也就是500元提成,总收入3500元。如果卖了10万呢,就能拿5000元提成,收入可达8000元。
佣金派的方法看似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激励相容,能燃起大家的斗志:卖越多,分越多。但佣金派也有两个问题。
第一,无法对市场的贫瘠富裕,区别对待。比如,在上海卖化妆品,可能就是比青海好卖。按销售额拿佣金,那就没人去青海开拓市场了。每个人都会尽量“捡”客户,而不是“挖”客户。
第二,无法判断业绩算是低,还是高。10万是这个地方的合理业绩吗?这个地方换个人,是否能卖到30万呢?
所以,很多机构做大了以后,都会加入“奖金派”。
奖金派即:是底薪+奖金。设定一个销售指标,一个与之对应的奖金包,然后根据对指标的完成情况,按比例获得奖金。
比如销售指标10万元,奖金包5000元。如果完成6万,可拿3000元奖金。那超过10万呢?还有超额奖金。
比如上海销售指标100万,新疆10万,但奖金都是5000元。这样,在新疆卖5万拿到的奖金,和在上海卖50万一样。这就可以通过分别调节销售指标,以及奖金包,来鼓励优秀人才开拓新市场。同样,如果在上海卖100万太容易了,可以奖金包不变,单独调高销售指标。反过来,如果销售指标合理,奖金太低,吸引不了人才,也可以单独调高奖金包。
但奖金制度也有重大的问题。
销售一定希望指标越低越好,分解指标时,说不定都能打起来。
公司却一定希望在指标完成后,拨动棘轮,不断提高明年指标。
最终,公司和个人,以及团队之间矛盾会增大。
运用:底薪+奖金+佣金的“鸡尾酒疗法”
鸡尾酒疗法即:公司给销售还是要定指标,同时,还要定行为指标,也就是要兼顾底薪、佣金、奖金这3种方式的特点,同时通过行为指标约束可能的短视行为产生。
比如10万,然后确定一个奖金包,比如5000元和一个提成比例,比如10%。如果销售完成了6万元,不到10万的指标,那么,按比例拿奖金,可得3000元。
但如果卖得超过10万元,比如16万元,则10万元销售指标对应的5000元奖金全得。此外,额外的6万销售额,按照10%拿佣金,再得6000元提成。他就一共可得3000元底薪,加5000元奖金,加6000元佣金,共1.4万元。
同时,用新客户相对于老客户的比率,衡量是否不断扩大到新市场;用利润指标,衡量是否大出血式销售;用客户满意度,衡量是否只在乎短期利益;用销售人员流失率,衡量团队是否可持续经营。
第三章:把一切的触点,发展为渠道
概念:全渠道营销
我们把整个商业,分为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两个过程。海尔主体是创造价值,苏宁主体是传递价值。
传递价值主要传递三件事情: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全渠道营销,就是利用最新的科技和最有效的手段,把信息流、资金流、物流重新高效组合,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接触消费者,把一切和消费者的触点,发展为渠道,有机统一的经营。
案例:天猫扫码购
阿里在2015年推出一个活动,叫三八扫码购。3月8日那天,你冲进大超市,用手机天猫扫描商品条形码,就会发现,很多商品天猫更便宜,这时天猫鼓励你在网上下单,然后快递送到你家。
过去,信息流,就是看东西,资金流,就是付款,物流,就是大包小包拎回家,都是在超市里完成的。
但天猫通过扫码购的方式,让你在超市里完成了信息流的获取,却通过天猫下单,截获了资金流,并用快递给你补齐了物流。立刻,所有的超市,都变成了天猫的线下体验店。
后来,善用“规则之缝”的黄牛先生又如期现身了。他们非常敏锐地冲进超市,把所有商品的条形码都扫了一遍。然后,把天猫上更便宜的商品的条形码拍下来,印成了一本册子。黄先生们拿着这本册子进了北京地铁,问等地铁的市民:你们要不要扫一扫?市民将信将疑一看,都是比超市便宜的东西。黄先生说,一元钱扫一次。你想想,黄先生手上的这本册子,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折扣超市?
黄先生完成了信息流,而支付宝完成了资金流,顺丰完成了物流。
运用:如何借助全渠道营销,重新组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呢?
给你介绍两种方法,会员店和体验店。
第一,把信息流、资金流的一部分,搬到公共的或者自有的电商平台,用以获取更多客户、支付款项,但是物流依然放在线下,请直营店、加盟店提供线下服务,并因此把合理利润分配给他们。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会员店”。
第二,把信息流依然放在线下,把资金流和物流,搬到电商平台。我们把这种模式,叫做“体验店”。
思考:三流合一或者任意组合
按照全渠道的思路,我们知道各种渠道模式其实就是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的不同组合,是不是就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公司和商业模式呢?
我们知道很多公司是纯做信息流的,如天猫、淘宝、京东等;有的公司是纯做物流的,如顺丰、圆通等;自然还有很多公司是纯做现金流的,如支付宝等。
那么,如果把信息流和物流集合会变成什么模式呢?其他组合又是什么模式呢?这么一想,会发新抓住商业的本质,也就知道一种或多种商业模式是如何产生的了,以及你可以通过改善哪种模式而创业成功了。
第四章:离消费者越近,越有价值
概念:社区商务
社区商务,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距离上的“近”,来对抗物流上的“快”的一种商业模式。
简单来说,从5公里的商圈,到1公里的社区,到100米的小区,到零距离的家庭,离消费者越近,越有竞争优势。
社区商务说明,线下商业不会被替代。互联网在用信息对称加上高效物流的方式不断向零距离进攻,而线下商业在用更好的体验,死守最后一公里,并不断突围。
真正的零距离,是渠道的终极竞争。
运用1:商圈与社区
我把离你家5公里的距离圈,叫作商圈。
人们之所以去沃尔玛购物,是因为它的商品极其丰富,并且价格相对便宜。但是,你要开车5公里,或者坐班车才能购买。这种通过牺牲距离效率,获得现场观察商品机会的商业模式,最先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1号店、天猫超市,品种更全,价格更低,而且第二天送货的物流效率,对大量懒人来说,比离家5公里更便捷,所以大超市开始普遍受到冲击。苏宁、国美、麦德龙、红星美凯龙等等“商圈”之王,也在受冲击的行列。
我把离你家1公里的距离圈,叫作社区。
我今天吃完晚饭下楼散步,特别想喝一杯酸奶,我想问你,这时候你会去1号店买吗?我不会,因为在1号店买,再快,也要第二天早上到。
这时,足够地“近”,就开始发挥优势了。1公里距离圈,开始有效地狙击互联网的物流系统,体现出生命力。
运用2:更极致的方式—小区和家庭
小区是100米之内的范围。
现在有企业免物业费去做小区的物业服务,它赚的是各种服务的钱,比如业主订餐可以打电话给我,我再找相应的饭店买过来,赚饭店的钱。它还可以掌握小区业主的消费记录,衍生出各种商业模式。
比如各种广告、快递箱,等等。地产商开发社区经济有天然优势。以社区商务为主要概念的“彩生活”在香港上市,以高达六十倍的市盈率发行,成为港股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中的“黑马”。
比小区更近的是家庭。家庭,是真正的零距离。
小米、华为、海尔都在做智能家居,这里面有很多商机,因为,未来离消费者最近的,可能就是智能家居。
例如洗衣机、冰箱能上网之后,都可以成为新的渠道,向服装企业、食品企业下订单,你刚起念,就能完成下单。
你想象一下,你的冰箱能智能识别冰箱里的食物,牛奶快要过期了,它提醒你喝掉,或者做一个奶白鱼汤吧;当鸡蛋只剩6个的时候,它自动向1号店下单;你在朋友圈说周末想吃酸菜鱼,它自动根据菜谱,买好相关材料,并在周五晚上送到。智能家居,是零距离的渠道。
小编语:社区商务已经来临
社区商务最火的应该是生鲜类店铺,现在很多水果店在深入社区,并且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等各种模式来进行商务实验。其中有一家是刘润老师推荐观察的模式“虫妈邻里团”
“虫妈邻里团”由夏宁及其夫人“虫妈”和华宏伟创建,他们是上海浦东联洋社区的邻居。他们的商业采用“社区+社群”模式。
他们聚拢客户的办法很简单,凡是来摊位买水果的顾客就扫码加入微信群。顾客听他们自我介绍是邻居,看起来也不像是骗子也就加入了“虫妈邻里团”微信群。
虽然摆摊卖水果,每天吸引二三十个顾客进群,看起来很原始、低效率,但是,却帮他们完成了社群种子用户的积累。
当然,篇幅所限,小编只是摘取了其商业模式的概览图。其中的运营,产品以及客户管理还是比较复杂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去刘润老师的文章里了解和研究。
第五章:去掉渠道最大的顽疾:库存
概念:反向定制
反向定制,就是通过柔性生产的技术,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把工业化的效率,和个性化的体验,结合起来的一种从用户订单,触发生产的商业模式。
案例:红领西装的
见过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长得比较瘦。好吧,其实是非常瘦。所以,我很多衣服,尤其是西装、衬衣,都是定制的。定制合身,但就是价格比较贵,所以,一直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我有个企业家朋友,叫做张蕴蓝。她在青岛有个西装工厂,叫做红领西服。有一天,她对我说,润总,你的西装啊,就交给我来负责吧。
于是,她派了一个小姑娘,在我身上19个部位量了22个数据。然后,我们坐在电脑面前。你们知道,西装的领口可以选向上斜、也可以向下斜;袖口的扣子,是4颗、还是5颗,可以选;门前的扣子,一粒还是两粒,可以选;衣服的里衬,是麻的还是绸的,也可以选。然后,我的身材数据,和喜好数据,就通过互联网,进入了她的西装工厂。
运用:背后的商业逻辑
我专门请张蕴蓝带我去参观了她的工厂。
一台巨大的机器,在我选的那块布上,一刀切下去。我参观过不少服装工厂。以前大家的做法,是在桌面上叠放了厚厚的一摞布,最上面,再铺上一张画好的衣版。然后,一个熟练的工人,推着一把垂直的裁刀,一路裁下去。最后,这一摞布,都会做出一模一样的衣服,这就叫:工业化。
但她不是,她就只为我裁一张布。裁完后,在布片上,钉上一个RFID的芯片,然后挂在杆子上走流水线。走到一个缝纫女工面前的时候,女工用这个芯片,“嘀”地碰一下缝纫机上的小电脑,电脑就会告诉这个女工,这块布,应该用什么颜色的线,套上什么样的扣子,和哪块布缝在一起。然后女工开始换线,缝布。
就这样,一直到最后,走完整件西装的生产流程,我忍不住问张蕴蓝,你这么做,其实不是降低了效率吗?让一个女工,一天只做一个动作,效率不是最高的吗?
她说,是的,生产效率确实降低了。本来一个女工一天可以做100件衣服的,现在只能做90件了,效率降低了10%,但是你知道吗,我干掉了服装业的这个顽疾:库存。从客户下单、付款开始,这件衣服并不存在,我收到订单开始反向定制,因为完全没有库存,我一件衣服的综合成本,只有成衣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左右。
通过改造生产线,实现柔性的大规模反向定制,她说,我们可以做到下单后的7天,衣服送到你家。你想想,花一半的钱,可以买到一件和成衣同品质的西装,还是完全为你定制的,你为什么还要买成衣。
小结:使用反向定制的几个建议
第一,反向定制的前提,是模块化。在3D打印之前,完全的定制,是无法工业化的。所以,所谓的定制,主要是基于对产品的模块化分解。你的产品,可以模块化吗?
第二,反向定制的技术,是柔性化。所谓柔性化,就是通过改造生产线,能够实现小批次,最好是单件的生产,能够缩短生产周期,比如7天,甚至1天。小批次,短周期的柔性化,是反向定制的技术基础。
读者留言:
本期的主题是渠道,但是,不管多复杂的渠道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粗暴的分类:线上和线下。
至于一家企业的渠道是应该以线上为主还是以线下为主,或者在哪个环节应该线上,哪个环节应该走线下,主要需要从消费者购买的5个环节来分析:
第一、生产需求环节,即消费者是如何产生需求的。如果单纯靠展示,售商品本身就能刺激需求,那果断选择线上。例如:美食类产品。反之可以首选线上。
第二、搜索产品环节,即消费者是如何获取信息的。根据信息的传递形式和对称性进行选择。例如:OPPO和vivo利用三四线城市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相对滞后性为切入点,进行实体大面积分销,占领消费者心智,但是一二线城市信息对称且畅通,于是他们也大量开发线上旗舰店进行销售。
第三、备选方案评估环节,即消费者到底买哪一家的产品。如果是一个人主观感觉为主的选择线下,例如:香水。如果消费者更注重第三方对产品的评价,则选择线上。
第四、购买便利性环节,即消费者是更在意时间便利性还是行动便利性。如果产品的顾客更在意时间便利性,希望买到就能拿到,那自然是选线下。但如果顾客更在意选择行动便利性,需求个性化的产品,则选择线上渠道。
第五、服务类型环节,即你的产品更多需要的是哪种服务。基于产品的服务选择线下。例如:老人家买手机需要下载歌曲、贴膜服务;基于人的服务选择线上,如社区交流,高频沟通服务等。
总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致的用户人群细分,使得任何一个单一渠道都无法实现全面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故而,根据消费者购物的5个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进行渠道选择会更加有效。
纯线上改线下的模式:体验店+电商;
纯线下改线上的模式:内容营销+传统零售。
本期完。
网友评论